新華社特約評論員: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學習貫徹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之五
新華社北京2月5日電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
在農業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生産要素價格持續上升、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農産品市場波動劇烈的大背景下,在糧食連年增産、農業連年豐收的高起點上,要實現農業穩定發展,持續增強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堅持不懈地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這是貫徹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必須牢牢銘記的。
2011年,我國農田灌溉面積首次超過50%,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5%。這表明,我國農業物資技術裝備有了明顯改善,為糧食生産“八連增”奠定了物質基礎。但是,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靠天吃飯的格局並沒有根本改觀,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仍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夯實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繼續大興農田水利。
在去年“一號文件”的基礎上,今年“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水源工程建設、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區,努力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在農田水利投入上,要加快推進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中央和省級統籌,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政策,繼續增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在農村小型水利建設上,要加大山丘區“五小水利”建設、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發展牧區水利。在扶持節水農業發展上,要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擴大設備購置補貼範圍和貸款貼息規模,完善節水灌溉設備稅收優惠政策。
夯實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中低産田比重高,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農業增産增效的潛力所在,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一號文件”要求,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啟動耕地保護補償試點。制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範建設,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旱澇保收高産穩産農田建設。繼續搞好農地質量調查和監測工作,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繼續實施旱作農業工程。加強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範基地建設。
夯實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我國城鄉人口佈局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1.27%。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種地的明顯減少,以後誰來種地、靠誰發展現代農業,已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對此,“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水平。在重點農機作業環節上,要著力解決水稻機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機收等突出難題。在重要農機研發上,要加強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産品研發。在優惠扶持政策上,要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範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産業化。
夯實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必須不斷加強生態建設。
“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江河源頭、湖庫周圍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適當擴大退耕還林規模。逐步提高防護林造林投資中央補助標準,加強三北、沿海、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啟動區域性重點生態工程。適當擴大林木良種和造林補貼規模,完善森林撫育補貼政策。支持發展木本糧油、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竹藤等林産業。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範圍,加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力度。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推進農業清潔生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回良玉在農業科技專家座談會上強調
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部署
全面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農業專家座談會並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2日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農業專家座談會並講話。他強調,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切實把農業科技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充分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全面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努力奪取今年糧食和農業豐收。 >>>詳細閱讀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公佈 農業科技擺上突出位置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1日由新華社受權發佈。
這份文件題為《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0500字,共分六個部分23條,包括: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産品穩定均衡供給。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