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回歸祖國15年以來中央支持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25日 20時49分   來源:新華社

為有源頭活水來
——回歸以來中央支持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紀實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記者茆雷磊 劉暢)回歸祖國15年來,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原因何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開通供港物資“三趟快車”,到確保供港物資、水電安全無虞;從力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戰勝“國際金融大鱷”,到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從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到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中央15年如一日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支持與關懷,是香港得以保持繁榮穩定的源泉。

    全力保障香港生活生産物資供應

    從半世紀前開通的“三趟快車”,到如今發展到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等8個主供口岸,內地多年來風雨無阻、源源不斷地滿足香港市民的生活物資需求,為他們安居樂業提供了最基本條件,保證了香港同胞“連年有餘”。

    “三趟快車”當年在中央親切關懷和直接指揮下開通,50年來不管是雨雪冰凍還是嚴重澇災,不管是春運緊張或是路橋故障,“三趟快車”從不中斷,如同一根動脈將香港和內地緊緊聯在一起。香港回歸以來,“三趟快車”不僅依舊不捨晝夜,而且還由當初的每天3趟變成“N趟”。

    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50年來,內地共輸往香港1億多頭豬和牛、10億多只家禽,大量蔬菜、糧食、蛋品、水産品等,有力保障了香港市場日常供應,使香港居民直接受益。目前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産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都由內地供應。

    海關總署也高度重視對香港農副産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通關監管和服務,對有關工作進行專門部署。內地各相關海關在確保實際監管到位的前提下,積極為供港物資量身訂制通關便利措施,確保供港農副産品和生活必需品安全、有序、快速通關。

    “內地作為香港的大後方,我們一是保障供應數量充足,二是保證質量安全可靠,三是建立應急工作機制,通過上述措施確保香港農副産品的穩定供應。”商務部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來自內地的大量農副産品不僅充實了香港的市場供應,更通過嚴把質量關,樹立了一張“放心牌”。

    國家質檢總局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內地檢驗檢疫部門共備案供港蔬菜種植基地529個,57萬餘畝;供港冰鮮畜禽肉備案飼養場229家,供港食用禽蛋及蛋製品備案養殖場147家;供港備案水産養殖場1622家。

    抓好源頭管理、過程管理,加強與香港有關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共享信息技術……質檢總局多項措施並舉,為的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證對港足量供應農副産品。

    中央心繫香港,時刻把香港市民的需求放在心上,所以在特殊商品管理方面也給予香港大量優惠政策。在總體上嚴格限製成品油、天然氣等産品加工貿易的背景下,仍允許成品油和天然氣以加工貿易方式供港,降低了香港的用油、用氣成本。

    2007年,內地實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的管理措施,同年對糧食制粉出口實施更為嚴格的控制措施,但考慮到香港的特殊情況,中央決定對香港“特事特辦”,繼續對港供應糧食及其制粉和天然砂。

    據海關統計,2011年,內地供港小麥粉出口12.1萬噸,比1998年增長34.4%,供港大米出口3萬噸,比1998年增長1.7倍。截至2011年對港供應960多萬噸河沙。未來4年,內地還將為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提供3395萬噸海沙填料。

    力挺香港經濟繁榮發展

    回歸15年來,香港經濟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和始於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都遭受了重大衝擊。危難時刻,中央都及時伸出援手,幫助香港“屹立不倒”。

    1998年,甫回祖國懷抱的香港被蔓延亞洲的金融危機引爆了多年積存的經濟泡沫,金融體系一時風雨飄搖。在中央政府的堅定支持下,特區政府毅然入市反擊國際金融炒家。

    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大戰,最終擊退國際炒家,香港金融市場化險為夷。香港輿論事後評論,在這段最困難的日子裏,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沒有放開過。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成為香港戰勝金融危機的有力後盾。

    2003年,就在香港經濟陷入低迷之時,CEPA簽署了。這一惠及香港經濟的特殊“安排”,涵蓋了貿易、金融、服務、旅遊等領域,加速了資本、貨物、人員等要素的自由流動,成為促進香港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催化劑。同年啟動的內地遊客赴港個人遊,更直接促使內地赴港遊客人數大增,帶動了香港的人流興旺、市道暢旺。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於經濟高度外向的香港造成了重大衝擊。中央為此推出包括金融合作、經濟合作、基礎設施等7個方面的共14項強有力措施,支持香港克服金融危機,繼續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通過不斷補充和完善,CEPA及其8個補充協議現在已經形成了對香港較為系統的開放體系。按世貿組織標準,內地與香港在貨物貿易領域已全面實現自由化,在服務貿易領域內地逐步擴大開放,對香港開放領域達到47個,優惠措施累計301項,兩地還在貿易投資促進、知識産權保護、品牌合作等10個領域開展了合作。CEPA對香港的開放程度已遠超內地現行的對外經貿政策,亦高於內地簽署的其他自貿協議。

    在貨物貿易領域,據海關統計,截至2012年3月底,內地累計進口香港CEPA項下受惠貨物49.6億美元,關稅優惠額28.4億元人民幣。在服務貿易領域,截至2012年4月底,香港工貿署共簽發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2516份。大多數企業已經按照CEPA優惠措施到內地開展經營活動。在金融領域,截至2012年2月底,香港共有135家銀行開辦人民幣業務,香港人民幣存款總額達5661.57億元。

    2011年8月,李克強副總理在香港出席“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期間宣佈,爭取到“十二五”末期,通過CEPA,內地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為CEPA的發展確定了目標。

    在旅遊方面,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自2003年7月至2012年4月底,內地赴港個人遊旅客累計達8553.4萬人次,佔內地赴港旅客的53.7%。國家旅遊局表示,在新的形勢下,內地與香港旅遊全方位、寬領域合作勢在必行,兩地旅遊業大交流大發展正逢其時。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香港外部環境惡化,經濟金融體系面臨嚴峻挑戰,中央政府及時出臺多項措施支持香港。其中,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一項重要措施。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今,內地已累計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340億元。

    “財政部將不斷完善和優化人民幣國債發行機制,為香港投資者提供安全穩健的投資品種,同時支持人民幣國債的市場基準作用,支持香港債券市場發展和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建設。”財政部負責人説。

    共同開創香港美好未來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作為重要的窗口和橋頭堡,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多年後,中國已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全球市場直接接軌。香港的獨特優勢是否不存?特殊作用會否被替代?類似的擔憂在香港社會有相當的市場。

    “進一步發揮香港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優勢,發揮香港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李克強副總理訪問香港時的一席話,極大地鼓舞了港人的信心。

    他還代表中央宣佈了一系列中央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的新政策,這些新政策涉及金融、民生、旅遊、教育、科技等方面共計36條,被香港的媒體稱為“勾畫香港發展藍圖”的“惠港36條”。

    事實上,香港的未來早已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早在2006年初,中央政府就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到要加強內地與香港的合作,支持香港發展金融、航運、旅遊、資訊等服務業,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

    2009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粵港澳合作確定為國家政策,從而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粵港澳三地遭遇空前挑戰的嚴峻時刻,為粵港澳合作開創了新的機遇。

    2011年3月公佈的國家“十二五”規劃單辟“港澳專章”,進一步明晰了香港在國家經濟戰略中的重要角色。

    在這份規劃中,最受港人關注的內容包括: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産管理中心;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增強金融中心的全球影響力;深化粵港澳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等。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透露,為做好香港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制定相關工作,發改委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有關部門建立了窗口聯絡機制,積極聽取香港的發展訴求,並專門徵求特區政府對涉及港澳內容的意見和建議,在修改中積極予以採納。

    近年來,在國家發改委的推動下,一系列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拉開了建設的序幕,為粵港澳三地政府提出的建設“優質生活圈”概念“搭橋鋪路”,也為香港進一步在區域整合中發揮優勢帶來了新契機。

    2006年,經國務院同意成立了以發改委為組長單位的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粵港澳三方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16年建成通車。

    發改委還積極推動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項目建設,目前內地廣深段已開通。香港境內段里程約26公里,預計2015年建成。此外,具有機場聯絡線和西部過境雙重功能的“深圳機場與香港機場軌道交通聯絡線”項目,已經進入研究論證階段。

    “十二五”規劃中,有關“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産管理中心”的內容也正在得到落實。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説,2011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2.08萬億元,其中通過香港平臺開展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約佔總量的63.7%。

    據介紹,目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已是香港人民幣資金的主要來源。香港人民幣市場日趨活躍,結構性理財産品、保險儲蓄、人民幣保險産品、人民幣計價股票等金融産品相繼推出。境內外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規模和品種穩步擴大,市場反應積極。

    “隨著香港人民幣市場制度建設不斷完善,以香港為中心的境外人民幣市場格局逐步形成將有利於香港經濟金融的發展,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説。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曾明確指出:“香港未來10年至20年的發展,取決於香港在國家發展中所發揮的獨特功能。”而香港輿論則稱:“未來5年,香港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亦面臨嚴峻挑戰……而香港的幸運之處是有國家作堅實靠山,有中央政府不遺餘力的支持。”

    15年來,一系列支持香港與內地共同發展政策的背後,是中央政府對實踐“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定決心。相信有中央的堅強支持,有特區政府的勵精圖治,有香港市民的自強不息,香港一定會續寫新的華章,創造新的輝煌!

曾蔭權:背靠祖國、自強不息的香港會變得更好

    新華社香港6月19日電(記者 曾繁娟)香港中環添馬艦,以“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係”為理念設計的特區政府新總部大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日前在這裡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從1997年回歸時的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到2001年接任政務司司長,再到2005年在第二任行政長官補選中當選,並於2007年當選第三任行政長官至今……十五年來,曾蔭權和廣大香港市民一道行走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征程中。 >>>詳細閱讀

中央駐香港聯絡辦主任:"一國兩制"取得巨大成功

    新華社香港6月20日電(記者 林建楊 劉暢)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彭清華日前表示,回顧香港回歸歷程,這15年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15年,是兩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兩地同胞感情不斷加深的15年,是創造嶄新歷史的15年。

    在香港回歸15週年前夕,彭清華在港接受中央及地方媒體集體採訪。他説,“一國兩制”在香港已深入人心,愛國愛港成為社會主流價值,香港同胞的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日益增強,對國家和香港前景充滿信心。 >>>詳細閱讀

香港回歸15年:"中國概念"引領香港資本市場之變

    新華社香港6月22日電(記者 蘇曉)回歸15年來,香港經受了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兩次危機的洗禮,資本市場在波動中繼續發展,集資功能快速提升,並取代銀行業成為香港金融體系的主導。

    作為資本市場主體的香港股市也隨著內地企業大舉來港上市融資,經歷了結構性轉型,成為內地企業“首選海外集資中心”。當前,內地逐步從資本輸入向資本輸出轉變,香港資本市場面臨著又一次結構轉型機遇。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慶祝進駐香港15週年
· 前5個月經深圳口岸對香港進出口值達647.7億美元
· 國際金融中心新亮點--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記
· 胡錦濤將赴香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大會
· 人民幣國債掛牌上市交易合作備忘錄在香港簽署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