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奧運會、世博會提升軟實力 展示中國新形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06日 08時58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記者 郝亞琳 許曉青)儘管上海世博會閉幕已近兩年,但奔馳文化中心的辦公室主任華巍仍每天早早來到原址上班。暑期到來,這裡每天的客流接近5000人次。而上海世博會當年所創造的歷史紀錄——半年會期吸引7300多萬人次參觀,最高峰日突破103萬人次,至今仍無法被打破。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千人擊缶的震撼場面,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照亮浦江兩岸的璀璨煙火,近年來中國舉辦的一系列大型盛會給世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更彰顯出中國迅猛發展的綜合國力。

    “先進的場館、完備的組織服務和積極的民眾參與度,眾多盛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國家實力的支持,”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説,“與此同時,大型盛事的舉辦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和管理、科技攻關、文化建設等方面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互為因果。”

    盛會過後,留給世人的的確不止是驚艷。文化的傳播、理念的創新、科技的進步——中國在收穫城市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軟實力,展示了開放、包容、和諧、共贏的新形象。

    在北京,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已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持續動力,成為北京城市文化和價值的精髓。在上海,“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社會生活發展中不斷踐行。在廣州,“亞運效應”輻射了經貿、旅遊、文體産業等多個領域,成為城市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軟實力是一種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之外的國家實力,體現為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對外展示,同時也體現為自我價值觀的完善。過去10年中,中國將軟實力的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清華大學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慶安説。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卻缺乏政治、文化影響力的國家並不少見。在經濟實力日益崛起後,如何具備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實力和影響力也成為中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課題。

    去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以文化改革發展為主題,制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行動綱領,開啟了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新征程。與此同時,一系列加強文化建設和對外交流的舉措在多年實踐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以孔子學院、國家文化年為代表的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向世界廣泛傳播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在佔世界人口86%的10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8所孔子學院和500所中小學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的帶動和影響下,全球漢語學習人數已逾5000萬。

    從圖書到電影,從動漫到網遊,中國文化“走出去”日見成效。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0年,中國核心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出口的平均增速分別為15.9%和28.7%。

    去年年初,精心製作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亮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屏幕,幾十名普通中國人與姚明、鄧亞萍、章子怡等知名人士一起,在“世界十字路口”展示了中國人熱情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人是國家軟實力或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因素”,周慶安説,“國家形象實際上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形象。”

    “鳥巢一代”--外媒在北京奧運會後以此來稱呼以志願者為代表的當代中國青年。用身體保護火炬的金晶、聲援奧運會的廣大海外留學生、熱情服務奧運的上百萬名志願者……《紐約時報》評論説,中國的奧運志願者向世人傳達出了當代中國的形象:年輕、愛國、有激情並充滿自豪感。

    志願服務在世博會後則逐漸成為上海青年中的一種“時尚潮流”,如今約有40萬名青年持續參與各類志願服務。

    不僅是志願者們,北京奧運會比賽中,中國觀眾所表現出的無私熱情、友善和大度,也深深感染了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區的運動員。美國花樣游泳隊隊員在“水立方”出場時甚至感激地打出了“謝謝你,中國”的中英雙語橫幅。

    “人作為個體對於國家軟實力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軟實力的目標是增大國家的吸引力,國家形象好,對外吸引力就更高,而國民素質正是構成國家形象的指標之一。”曲星説。

    “中國的軟實力建設還處於防禦性的軟實力階段,主要是增強自身文化的吸引力,要更好地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尋找到對話的平臺和空間。志願者對國際活動的參與、中國參與國際組織、在節能減排方面發揮更多作用等都有助於增強我們的軟實力。“周慶安説。

 
 
 相關鏈結
· 中非合作塑造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提升國家軟實力
· 香港特區委員:香港服務業可協助國家建立軟實力
· "海納百川"的新追求——上海鑄造城市軟實力紀實
· 白山提升“軟實力”將文化産業納入整體戰略框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