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記者 何軍 林德韌)經過十餘年打拼,新疆廣匯男籃從一支乙級聯賽球隊,慢慢成為CBA聯賽中雄踞一方的超級諸侯。球隊成績好了,新疆籃球市場也火了:每年賽季開始,廣匯男籃便成了新疆人的熱門話題,誰要不知所云,那就是落伍了;進入季後賽,街頭巷尾都能聽到有人討論比賽情況,主場紅山體育館更是火爆得一票難求。
推動籃球職業化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甚至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只是中國體育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已經融入了百姓生活,並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奧運口號、NBA標識、體育場吶喊、熬夜看球……體育文化深入到了社會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育文化作為大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建設體育強國的重任。因此,引導健康的體育文化不斷發展,已經成為與時俱進的時代命題。
健康體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在當今社會,體育文化無處不在,且影響深遠。奧運會口號“更快、更高、更強”是體育文化;足球場上山呼海嘯般的萬人狂歡是體育文化;街頭巷尾的業餘聯賽是體育文化;而世界盃、美職籃、F1等大型賽事也早就形成各具特色的體育文化。
由此可見,在體育職業化不斷推進,體育産業風生水起的今天,體育文化正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職業體育是國際主流體育文化的核心之一,職業體育的進程是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成都體育學院教授郝勤説:“奧運會只是四年一次的短暫歡呼,而職業聯賽是每週打,甚至天天都有,是同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他指出,以賽事為核心的職業體育不僅是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更有強大的社會和文化功能。“職業體育為大眾提供休閒娛樂服務,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産品。”
近年來,中國職業聯賽也在企穩發展,CBA、中超的人氣逐漸回升,關注度也與日俱增。新疆廣匯男籃崛起豐富當地人們生活內容,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記者了解到,常規賽新疆廣匯主場上座率近8成,季後賽更是一票難求,收看電視直播的觀眾就更多了。
體育是一種通用語言,職業體育的發展成果也是可以共享的。如美職籃、歐洲足球五大聯賽、F1等,全世界都在關注,它們的發展改變了數以億計人們的生活方式。每逢歐冠、美職籃總決賽等大賽,有著同樣愛好的朋友,三五成群聚在家裏或酒吧看球,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生活。
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提出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群眾體育發展被擺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從競技體育到全民健身,這樣的觀念轉變,使得體育更加貼近群眾,體育文化更加直接地融入百姓生活。
體育文化影響社會價值觀
體育文化具有多重作用,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曾總結稱:“體育是人類文明的産物,是和其他文化形態相伴而生、同步而行的文化形態。從本質上説,體育是一種精神活動、精神産品。當其他文明、文化誕生出現的時候,體育也就相應誕生出現。”
劉鵬表示,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的發展是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輔相成的,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而進步。體育自身又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文化作用。
體育文化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獨特功能,從新中國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榮國團,到上世紀80年代寫下“五連冠”輝煌的中國女排;從1984年許海峰幫助中國實現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以51金登上世界之巔。民族自豪感以體育為載體傳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為人們提供了抒發愛國主義情懷的渠道。經過中國體育人的不斷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完全一致的。
不僅如此,體育文化還是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除在奧運賽場上爭金奪銀之外,李娜、姚明等優秀運動員不僅在西方發達國家長期“統治”的主流職業運動項目中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賽場內外所表現出幽默詼諧、睿智自信等形象,成為中國走上世界舞臺的極好“名片”。李娜正因為展現了這種巨大的文化爆發力,而被WTA主席阿拉斯特稱為中國的“國家英雄”和“形象大使”。
體育除了強身健體,還培養健康的心理和社會行為。“集體性的體育活動,濃縮了基本的社會價值觀,比如分工合作,尊重規則,奮勇拼搏,團結互助等,孩子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長大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強調,青少年體育應該成為群眾體育的重中之重。
正因為體育文化有著諸多的功能和作用,各個層面、不同背景的人群都可以從體育當中得到屬於自己的領悟,因此體育的作用已經超越了時間的界限,倫敦奧運會的口號是“激勵一代人”,推至體育文化的高度上來看,體育激勵了不止一代人。
發展體育文化重在“以人為本”
中國體育文化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現今還無法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中國的人均佔有體育場地面積僅有1.05平方米。根據《中國保健用品産業發展報告》的數據,中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佔總人口的77%。此外,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依舊嚴峻。中小學生營養過剩和營養不均衡的情況普遍,肥胖比例城鄉都持續增加。在所有年齡層,近視的比例都在上升,而且有向低年齡層次擴散的危險。在“增強人民體質”的道路上,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與此同時,在職業體育、體育産業等方面,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表示,目前中國許多能拿奧運金牌的項目,都是學校不開展、青少年不愛玩、大眾不流行的。“成績世界一流、普及基本沒有”是常見的情況。他認為,文化的核心,所謂“魂”文化,就是培養人,體育也是如此。
郝勤也稱,國際主流體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為本”的草根體育;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體育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切以國家和民族榮譽為指向的競技體育,形成了“體育=奧運=金牌”的觀念,甚至出現了“以金牌為本”的錯誤意識。
專家認為,未來的中國體育文化首先要拋棄以“唯金牌論”為代表的功利主義,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要充分意識到,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教育一樣,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和生活質量,而不是為了奪金牌或考高分”。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孫大光分析説,當前中國體育文化建設不盡如人意,其主要表現在體育工作發展不平衡;一些體育部門對體育文化重要性認識滯後,重視不夠,工作機構不健全,任務不明確;開展工作和思路不寬,形式不多;工作人員的能力不強;工作投入不足等諸多問題上。“我們將會在今後加強工作,解決這一些問題,讓體育文化建設真正落到到實處,”他説。
體育文化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功能強大、影響深遠,體育所承擔的一些社會功能,從國內目前的形式來看依然沒有開發或沒有完全開發出來,無論從培育青年人的角度,還是增強凝聚力的角度,以及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角度,體育文化所要做的,都要更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