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談教育行風建設 加強頂層設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1日 09時23分   來源:新華社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 以人民滿意為己任
——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談教育行風建設

    新華社北京10月21日電(吳晶、許懿方)擇校亂收費、教輔管理散濫、經費監管不力、學術不端頻現……這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一直是教育系統行風建設的重點。

    教育部行風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21日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己任,加強頂層設計,健全體制機制,深化專項治理,取得較好成效。

    亂收費“兩手抓”

    記者:義務教育亂收費飽受詬病,如何根治?

    負責人:2010年和2012年,我們先後出臺兩項重要文件,指導督促全國所有省(區、市)出臺了治理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的實施方案。要求各地嚴格執行就近入學,跨區域招生限定在10%以內;明確取消“佔坑班”、推優生、特長生;實行優質高中平均分配中考名額制度,達到30%以上;取消與入學挂鉤的捐資助學費和贊助費等變相擇校費;嚴格實行責任追究和行政問責制度。

    2011年,國家信訪局受理反映教育亂收費問題的信訪件同比下降37%,全國1188個縣(市、區)實現了教育收費問題零投訴,佔總數的41%。

    同時,我們根據國務院部署,與各省區市簽訂備忘錄,確定各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探索從源頭上治理擇校問題的途徑。

    教輔選用“把好四道關”

    記者:教輔材料種類繁多、質量良莠不齊、價格虛高、市場混亂、選用缺乏規範等問題屢禁不止,如何整治?

    負責人:我們以“一教一輔”為核心,會同有關部門加大監督力度,斬斷利益鏈條,提升教輔質量,著力規範市場。29個省份今年秋季已按照新模式運作,學生選用教輔數量由每學科人均3至5套減少為一科一輔,教輔市場均價由教材的3倍降為與教材同等價格標準,學生課業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明顯減輕。

    我們要求教輔選用必須“把好四道關”,一是出版資質關,強化質量審查;二是推薦評議關,建立教輔評議委員會機制;三是價格關,對進入課堂的教輔實行政府指導限價;四是選用關,堅持自願購買,制止強制訂購和進校推銷。

    幼兒園收費加大公示

    記者:“入園貴”呼聲日益強烈,如何解決?

    負責人:我們一方面推動各級財政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學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擔機制,另一方面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大部分省份已出臺實施細則,明確將幼兒園收費統一為保教費和住宿費,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

    今年以來,我們加強對幼兒園收費行為的管理,嚴格實行聽證、公示及收費許可年審制度。針對有些家長對民辦幼兒園的收費依據的疑惑,嚴格履行備案程序,加大了公示宣傳力度。同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幼兒園收取與入園挂鉤的捐資助學費以及以開辦特色班、興趣班等名義向家長另行收取費用等行為嚴肅查辦。

    高考違紀一查到底

    記者:高考的公信力不斷提升,有效措施有哪些?

    負責人:高考“陽光工程”日益深入人心,成為教育系統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得益於三項主要措施:一是建立陽光高考信息平臺,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二是清理規範高考加分政策、調減加分項目和分值,強化特殊類型招生和自主選拔錄取管理。三是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嚴肅查處招生亂收費、非法仲介、違規錄取等問題。2008年以來,共查處違規招生案件267件。

    學校建設“陽光工程”

    記者:學校基建工程和圖書、設備採購等領域成為腐敗易發多發地帶,如何加強監管?

    負責人:我們對基建工程開展專項治理,通過制定系列文件,督促直屬高校健全並落實基建項目集體決策、審批報批、招標投標、資金支付等制度,並對75所直屬高校工程建設工作及50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進行量化考核,有效防範工程風險。

    針對圖書教材和設備採購,我們引入競爭機制,對大宗物資統一採購、陽光采購。在30所直屬高校試點建立“網上競價”採購管理系統和進口儀器設備、圖書採購聯盟,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動態監控。

    辦學經費“精打細算”

    記者:國家財政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如何管好大幅增加的教育經費?

    負責人: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我們修訂中小學和高等學校財務、會計制度,制定教育系統經濟責任審計、高校總會計師管理、高校財務巡視等制度,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成立教育部經費監管事務中心,完成6所高校總會計師政府委派工作,強化直屬高校和直屬單位行政一把手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建立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內部通報制度,完善國家經費統計公告制度。

    我們在5所高校啟動試點,探索建立科技、財務、紀檢聯合督查機制,嚴肅查處虛報冒領、貪污挪用科研資金問題。全國 2409所高校已開展風險防控工作。我們還推動高校認真履行出資人管理職責,加強對重大經濟行為的監管,依法對投資效益考評,防止國有資産流失。

    學術誠信懲防並重

    記者:如何防範學術不端行為?

    負責人:我們已出臺《關於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學位論文作假行為暫行處理辦法》等文件,明確規範對涉及學術不端的學生、教師、學校的懲治措施,著力構建學風建設機構、學術規範制度和不端行為查處機制“三位一體”的防範體系。

    我們也強調把學術誠信作為師德建設和學生德育重要內容,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2011年,接受宣講教育的研究生達85.8萬人次。

    為制度裝上“殺毒軟體”

    記者:不正之風往往鑽的是制度的空子,怎樣從制度創新上正本清源?

    負責人:近年來,圍繞作風建設、幹部管理、隊伍建設、資金項目、招生考試、教育收費、評估評審、科研活動、校企管理等9個方面的行風建設,我們制定和修訂制度70項,直屬高校建立健全制度3717項,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和行風建設制度體系已基本形成。

    我們注重從制度層面剷除滋生不正之風的土壤和條件,及時清理不合法、不合理規章制度,2011年集中修改廢止12項規章、400多個文件。同時,堅持“定期體檢”,對75所直屬高校和11家直屬單位進行巡視,對30個省(區、市)中職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政策全面檢查,對中西部國家試點省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進行督導。

    群眾説好才是真的好

    記者:第三方評價已成為國際評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慣例。如何更加全面客觀地評價我國教育行風建設的成效?

    負責人:2011年底,我們委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遍佈全國93個縣(市、區)的14156名群眾進行入戶調查,隨機對4847名群眾進行網絡調查,聽取群眾對教育行風的意見建議。結果顯示,人民群眾對教育行風建設滿意度達72.7%。取得這樣的成績,有益經驗有很多,主要是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及時處理群眾反映的教育行風問題;加大通報力度,督促推動有關部門和單位解決問題;建立聯合查處機制,深入重點省份實施專項督查。

    2008年以來,全國查處教育亂收費案件涉案金額達12.2億元,有11873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和其他處理。

    但也必須清醒看到,教育系統行風建設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個別地區和領域的不正之風仍然突出,一些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尚未得到根治。今後,我們要研究制定教育行風建設責任制實施辦法和責任追究辦法,確保行風建設工作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任務落到實處;繼續強化專項治理,進一步完善教育行風建設長效機制;加強前瞻性研究,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遠的眼光、更實的態度明確行風建設的宏觀思路、目標任務和方法措施,順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教育部召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教育行風建設座談會

    9月14日,教育部召開“加強教育系統行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專題座談會,邀請來自社會各界的部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加強教育行風建設認真聽取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進一步做好建議、提案辦理工作。教育部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王立英主持會議並講話。

    與會代表、委員對教育部召開專題座談會,加強與代表、委員的溝通交流給予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教育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教育行風專項治理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代表、委員們圍繞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教育行風建設突出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建議在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擇校亂收費問題的治理;加強對教輔材料評議推薦、自願選購等環節的監管,克服人情、關係等不正之風的干擾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確保學生用上質優價廉的教輔材料;堅決治理有償補課,在加強師德教育基礎上,出臺禁止性措施,管住公辦教師到社會機構任職行為,同時加強監督檢查,防止出現“課堂內容課外補”現象,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社會機構舉辦的補習班的清理、規範;加強大學精神培育,深化高校學風建設,嚴懲學術不端,強化科研經費管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評價機制;進一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工作,加強學校食堂建設,積極解決食堂工作人員配備及待遇問題,逐步擴大實施範圍,力爭讓所有國家級貧困縣的適齡兒童都能受益等。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教育部在京召開教育系統創先爭優活動總結視頻會
·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撰文:中國教育巨變的重要啟示
· 教育部被評為十一屆全國政協提案先進承辦單位
·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將舉行 教育部舉報電話82520029
· 教育部公佈自學考試違規違法行為舉報電話
· 教育部10月15日印發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