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宏觀調控 平穩發展的中國優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7日 07時54分   來源:人民日報

宏觀調控:平穩發展的中國優勢
——十六大以來重大戰略述評之四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一波接一波,從國內非典、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到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每一個波瀾都驚心動魄,每一次考驗堪稱嚴峻非凡。在一系列重大挑戰之下,中國經濟經歷了過冷和過熱、通脹和通縮的考驗,國內生産總值從十年前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衝到了2011年的47.2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2年增長1.5倍。在世界經濟的排位,從2002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在複雜的環境中國民經濟發展連上新臺階,得益於科學發展觀的指引,得益於正確有力的宏觀調控。

    奮進十年,“可見之手”保駕護航

    中國經濟經歷了起伏波動的十年,政府宏觀調控也走過了豐富多彩的十年。

    2003—2007年,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特別是針對經濟運行中逐步出現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的“三過”問題,宏觀調控及時把準方向,適時適度減油門、點剎車,按照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採取了嚴把土地、信貸“閘門”,強化市場準入“門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系列組合拳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延續了幾年“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

    2007年以後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惡化,終於演變為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進入新世紀後最嚴重的衝擊。2008年下半年,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風暴,黨中央、國務院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財政政策由“穩健”轉向“積極”、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適度寬鬆”,並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迅速出臺了擴大國內需求的十項措施,實施了包括總額4萬億元投資在內的一攬子計劃。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是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面對的一次大考,中國政府調控之手快重準實地出擊,使中國經濟成功扭轉了下滑勢頭,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

    2010年下半年,針對物價、房價較快上漲、結構調整難度加大等問題,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成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關係,通過採取控制貨幣、發展生産、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價格上漲水平得到有效抑制。2011年,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加大預調微調力度,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並把穩增長與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擴大內需、穩定外需,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黃金十年,中國為什麼能夠成功應對國內外各種重大挑戰、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黨的十八大代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認為,“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鼓舞人心。正是我們堅持‘好’字優先,進行了一系列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起到了為國民經濟發展調校方向、保駕護航的作用。”2003—201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7%,超過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6.8個百分點;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從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

    發展十年,結構調整攻堅克難

    十年發展,宏觀調控面對的局面越來越複雜,挑戰越來越艱巨。這種複雜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時表現得最充分,應對這場危機是對中國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重大考驗。

    表面上看,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下滑,造成了不少企業停産、農民工失業回鄉,但從深層次看,是中國經濟過於依賴外需、國內消費不足等結構不平衡矛盾的集中爆發。因此,宏觀調控既要考慮速度,更要考慮結構,既要解決短期保增長的問題,更要著眼長期調結構的任務。

    這樣的矛盾和挑戰,一直貫穿在十年宏觀調控的實踐中。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實施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從2008年開始實施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成為加速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契機和轉捩點,宏觀調控在攻堅克難中探索和積累了寶貴經驗。

    市場與政府兩手並重:在經濟急劇失速的緊要關頭,中央重拳推出以4萬億投資為代表的刺激方案,迅速扭轉下滑態勢,凸顯政府主導力量。與此同時,堅持推進改革,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之手的神妙,在用好政府投資的同時鼓勵擴大民間投資,努力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

    長期與短期統籌考慮:在為保增長而戰的同時,結構調整的力度沒有減小,轉變發展方式的航向沒有偏離。十大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八項區域發展規劃、抑制六大行業産能過快增長、11個重大科技專項陸續實施,新增投資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傾斜。

    內需與外需協調並舉:在千方百計穩定外需,不斷開拓新的市場的同時,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方針。大規模結構性減稅以及“家電下鄉”、“以舊換新”、“農機購置補貼”、降低小排量汽車的車購稅等刺激國內市場消費的財稅政策舉措頻繁出臺,著力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完善消費政策,培育消費熱點,優化消費環境。

    伴隨著十年的發展路程,宏觀調控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結出新碩果。內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增強,2011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3%。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三次産業趨向協同發展。第一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從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0%,下降了3.7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44.8%提高到2011年的46.6%,提高了1.8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2年的41.5%提高到2011年的43.4%,提高1.9個百分點。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高。傳統産業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産業發展勢頭良好。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逐步健全,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發展成就更是亮麗,制定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出臺促進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政策措施。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超過東部,大有後來居上的勢頭,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探索十年,調控手段不斷豐富

    穩增長、調結構、防通脹、控房價……十年中宏觀調控打了一場接一場的硬仗,調控手段一次比一次豐富,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朱之鑫代表説:“在宏觀調控的實踐中,我們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增強了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能力。”

    對於調控手段越來越豐富,黨的十八大代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認為,“十年來,房地産市場調控始終牽動著人們的關注,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既要發揮房地産業對國民經濟和上下游産業的巨大帶動作用,又要妥善解決房地産供應結構不合理、房價過高、上漲過快等問題,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需要我們採取更靈活、有效、針對性強的手段,不斷加強和改善房地産調控。”

    樓市要穩,關鍵是供求關係要穩定。樓市十年調控堅持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增加供給的手段越來越豐富,抑制不合理需求的政策也越來越精確。在供應端,通過加強規劃引導、保證土地供應、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等手段,切實增加有效供給。在需求端,充分發揮財稅、金融手段的調節作用,實施差別化的住房稅收、信貸政策,如提高二套房貸首付,執行1.1倍利率,三套房停貸,部分城市實施住房限購措施等,合理引導需求。隨著調控深入,稅收、信貸和土地政策不斷調整完善,在部分房價過高、上漲過快、供應緊張的地區果斷採取了住房限購等行政性措施,並在重慶、上海開展徵收房産稅試點。

    調控思路不斷清晰,調控手段不斷完善,用政府調控這只“可見之手”,彌補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缺憾,這是十年房地産調控的道路,也是十年宏觀調控的寫照之一。姜偉新代表表示,2011年以來,房地産市場總體朝著調控預期方向發展,不合理需求得到抑制,供求關係明顯改善,房價趨於穩定。雖然,樓市調控這場硬仗還沒有打完,但積累的經驗將為今後的調控奠定良好的基礎。

    探索十年,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朱之鑫代表深有感觸地説,“近年來的宏觀調控更加注重‘四個結合’,即堅持把擴大內需與拓展外需緊密結合起來,以擴大內需為基點,注重夯實居民消費和實體經濟兩大基礎,充分發揮投資對拉動內需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堅持把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夯實農業基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堅持把物質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節能減排為抓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堅持把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牢牢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踐充分證明,十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時的、正確的、有效的。”

    市場有活力,市場也有缺陷,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上,如何發揮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中國在探索,中國在創造。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自主創新 轉型發展的中國追求

    十年自主創新,十年實力彰顯。2011年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7.2萬件,是2001年的近11倍;其中企業的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更是迅猛增加,從2001年的1000余件增長到2011年的5.8萬多件。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也由2001年的1731件上升到2011年的1.64萬件,世界排名從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這是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可喜成果。”十八大代表、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説,“專利是體現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10年來我國國內、國際專利迅速增加的背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出發,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優先發展科學技術,大力調整産業結構,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詳細閱讀

十年以來重大戰略:生態文明 永續發展的中國探索

    十年砥礪,十年奮進。回眸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十年,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一系列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相繼提出並逐步落實,有的已收到明顯實效,有的正不斷拓展深化。從今天起,本報“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專欄推出“十年回眸·重大戰略”系列述評,從新世紀新階段的特點出發,展示各項重大戰略的新進展、新突破、新成就,揭示輝煌背後的制度優勢、不竭動力,凝聚起共同奮鬥、繼續前行的力量。

    一段文明的零落成泥,有多少是自然之力的遊戲?一段文明的風雨飄搖,有多少是自食苦果的悲歌?

    工業革命烘焙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極點,卻讓生態環境付出慘重代價。一次次對大自然的索取之後,西方的工業化道路,留下了太多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的印記。 >>>詳細內容

 
 
 相關鏈結
· 公開贏取信任——十六大以來“三公開”工作綜述
· 十六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成就: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 十六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述評:教育發展的國家意志
· 十六大以來旅遊業發展述評:十年發展鑄輝煌
· 十六大以來測繪地信工作巡禮:歲月如歌輝煌永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