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13日上午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這是短短一月內國務院第三次提及簡政放權。會議提出,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
權該如何放?事要怎麼管?新華網記者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成福教授、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王文章副教授進行深入解讀。
政府職能轉變邁大步、動真格
行政管理體制處於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的結合部,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是上層建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進行的深刻變革。
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決定用3至5年時間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項任務,加快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13日召開的全國電視電話會議被認為是貫徹落實這個任務的開局之棋,是解放思想、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一次總動員,是化藍圖為實際行動的一個重要步驟。
高小平:有句話説的好:“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這次會議就是邁大步、動真格、求實效的實際行動。與以往機構改革相比,這次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進行機構重組、整合、調整的同時,立即著手開展政府職能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創新,探索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制度“三位一體”變革的新路子。
這次會議有三個突出特點:首先,行動迅速果斷。新一屆國務院成立58天,就部署行政體制改革和機構職能轉變,向自己“開刀”,取消和下放了133項行政審批事項,充分顯示了政府執政為民、言信行果、兌現承諾的堅強決心和務實高效作風;
其次,措施科學有力。緊緊牽住轉變職能這個“牛鼻子”,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經過部門和專家論證,對看準了的事就毅然決然、義無返顧地推進,體現了負責任、重法治、講科學的態度;
再次,目標明確可達。以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目標,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入手,確立職能轉變的方向,站位高,可操作性強。
簡政放權如何“放而不亂”?
政府職能轉變要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如何對經濟社會各方面做好估量分析及科學預測,判斷哪些該放手,哪些該加強,做到“放而不亂”,是關鍵中的關鍵。
張成福:“該放的放,該管的管”,這是個很通俗的説法 ,其核心是要理順幾個關係:第一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凡是市場能幹的就交給市場幹,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要幹那些市場幹不了的事情。具體講,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要減少政府對企業微觀經濟行為的過度干預,減少不必要的審批;
第二是理順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原來政府包攬了大量的社會事務,現在要向社會下放權力,還權於民。這樣不僅能減輕政府負擔,還能培養公眾的責任意識;
第三是理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關係,下放權力,調動地方主動性,釋放地方活力,並讓地方政府的財力和責任相匹配;
第四是理順政府部門內部間的關係,解決職能交叉、職權不清、相互推諉扯皮等問題。
體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與之相關的管理機制也需要改革創新,包括良好的信息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績效評價機制、監督和約束機制,這在政府機構職能轉變中也同等重要。
高小平: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要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社會管理規律和行政管理規律,要把握政府、市場、社會這三者關係的邏輯。這三大規律及三者關係就根本點而言,都必須服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規律。
經濟改革的內在邏輯是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改革的關鍵點就是要切斷政府直接干預企業微觀事務這只“手”,做減法;社會改革的內在邏輯是政府服務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管理社會成員,改革的關鍵點就是要加強政府公共服務這只“手”,做加法。這是大方向。按照這個邏輯、方向,我們就比較容易判斷政府對哪些事情該放掉,哪些事情該管好。
其中,在投資領域,凡是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投資項目,一般都可以放下去,讓投資決策者自擔風險,讓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獲得更多的投資自主權。在生産經營活動領域,只要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行業組織能自律管理的就不要政府審批,變事前批為事中和事後監督;在資質資格許可、認定和評估等領域,政府主要負責依法制定標準或評價規範,更多具體工作由行業協會、學會依法依規獨立去做;在工商登記和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領域,降低準入“門檻”,實行寬進嚴管的政策;在中央財政支持地方的經費使用上,大幅度減少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放手讓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用好錢,這將大大減少“跑部錢進”;在涉及人民生活特別是食品安全等社會民生領域,必須加強監管,出大力氣、花大價錢管住管好。在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加強資金投入,加強統籌協調,合理配置資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權力結構的變化將有效遏制權力“尋租”現象
新一屆政府將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作為開門要辦的第一件大事。近兩個月來,相關工作緊鑼密鼓。“開弓沒有回頭箭,下一步還要繼續推進,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這樣説。
高小平:本次會議為我們傳遞了這些信息:第一,把行政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並重,簡政放權與加強監管兩輪驅動,賦予行政體制改革新的內涵、新的期待,給我們的信號是政府職能轉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放權對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強事中和事後監管,這比事前審批難度大得多。政府要加大對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研判分析和科學預測,制定相應的規劃、標準、政策和制度,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這意味著工作的“圓心”變了,各級公務員遇到的挑戰會很多,必須加強自身學習,切實轉變思想和作風,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第二,通過解決新形勢下政府職能定位問題,加強政府公共服務,給我們的信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了,老百姓的就業、升學、社保等民生問題,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都有望更有效地得到改善;
第三,隨著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化,將使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決策、執行、監督這三種行政權力逐步分開,並相互制約,審批“尋租”的現象將得到遏制,腐敗的溫床將減少。
王文章:行政審批制度的實質是政府的管制,它在市場經濟不成熟的早期起到了維持正常市場的秩序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這項職能依然集中在政府手中會抑制市場活力,阻礙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直接導致政府強硬,市場弱小,這是其一。
其二,行政審批制度不下放也會造成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腐敗,這也是最大的問題。行政審批若不下放,很多東西有可能變成交易,腐敗就會頻發,近期的劉鐵男案就是例證。(記者 陳元 姜春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