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19日電(記者陳剛)退漁還湖、生態修復,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的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區。近年來,江蘇省致力於蘇南太湖流域生態治理,恢復太湖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5年間已恢復濕地10萬多畝、完成綜合治理封育造林45.46萬畝。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不是孤例。據江蘇省林業局統計,蘇南太湖流域已建成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7處,其中國家濕地公園8處,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約25萬畝。這些濕地公園不但保護了天然濕地,更通過濕地恢復擴大了濕地面積,豐富濕地資源和景觀。自2008年至去年底,江蘇省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專項先後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5期72個,恢復濕地約10.3萬畝。
同時,至今年上半年,蘇南太湖流域共完成封育造林45.46萬畝,環太湖1公里和主要入湖河道兩側生態隔離帶共計造林6.94萬畝。以生態修復為目標的礦山宕口治理工作也在蘇南地區廣泛開展,據江蘇省國土資源廳統計,通過生態復綠、開採修復、廢棄地復墾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治理,“十二五”以來已累計實施關閉採石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73個、治理宕口170個、治理總面積達1374.46萬平方米。
江蘇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太湖流域已累計建成生態攔截系統300多萬平方米,控制性種養水生植物面積8.7萬畝。太湖流域還深入開展了控源截污及長效治理工作,全面禁止化學制漿造紙等6類重污染項目上馬、提高化工項目環保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環保部門始終保持著太湖流域環境執法高壓態勢,每年出動執法人員超過20萬人次,檢查企業超過10萬家。
至2012年,太湖湖體水質明顯改善,高錳酸鹽、氨氮、總磷、總氮等4項主要污染物濃度較2007年分別下降17.8%、75.8%、37.6%、22.4%,15條主要入湖河流基本消除劣Ⅴ類,劣Ⅴ類河流數較2007年減少9條。太湖藍藻最大聚集面積從2007年的1050平方公里波動下降至2012年度的612平方公里。
持續的保護與修復有望進一步改善太湖流域生態環境。當下,蘇州東山東太湖濕地恢復一期工程等18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正在開展,年內將恢復濕地萬畝以上;蘇南5市今年全年計劃新增17萬畝造林面積;23個、面積達281萬平方米的京滬高鐵沿線蘇南礦山宕口項目將於年內治理完成。相關制度保障也在逐步強化,以濕地保護為例,《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已起草完成,並列入2013年省人大立法調研項目;蘇州已出臺市級濕地保護條例,今年將投入7380萬元用於濕地生態補償,南京也在積極推動《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的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