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睦鄰、安鄰、富鄰 新一屆政府開展周邊外交活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03日 09時39分   來源:新華社

崇信修和睦 行道有親鄰
——中國睦鄰外交凝聚友好親和力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施洋 蔣國鵬)

    關係親不親,關鍵在民心。2013年,中國新一屆政府在周邊開展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全方位推進人文等多領域交流與合作,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更親近、更友善,中國對周邊國家親和力進一步增強。

    睦鄰外交根植于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親仁善鄰、崇信修睦的傳統。發展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係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一貫方針。

    “常見面,多走動”,中國與周邊國家領導人的頻繁互動,為密切雙邊關係提供了引領。“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國通過不斷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鞏固了同周邊國家關係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

    在不久前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中國周邊外交的“親、誠、惠、容”四字理念,受到外界關注。正是因為講道義、重情義、有誠意,中國在周邊國家廣交朋友,廣結善緣,得鄰睦鄰。

    中國與周邊國家以誠相待、守望相助的例子不勝枚舉。

    周邊國家不會忘記,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力挺東盟國家走出危機。近年來,從印度洋海嘯到汶川特大地震,從非典到禽流感,中國與東盟國家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同舟共濟,共渡時艱。在共同應對巨大挑戰的過程中,中國與東盟關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雙方的利益交織和相互依存程度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密。去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人員往來達1500萬人次,是10年前的4倍,每週有1000多架次航班往返于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

    2004年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邀請受傷俄羅斯兒童來華接受康復治療。孩子們在中國受到中國醫護工作者的精心照料。俄方帶隊醫生阿蘭説:“你們的醫生給孩子們這麼大的幫助,我們的孩子會永遠記住你們。”中俄兩國政府自2006年起相繼互辦“國家年”“語言年”“旅遊年”等主題年,還將舉辦“青年友好交流年”。這些重大人文交流項目有力支撐和推動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中俄關係已經成為大國間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典範。

    2011年日本遭受“3·11”特大地震災害後,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日方表達願提供必要幫助。一天后,中國政府宣佈向日本提供3000萬元人民幣緊急無償人道救援。兩天后,中國救援隊作為第一批外國救援隊抵達日本災區展開救援行動。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兩國和則兩利,鬥則俱損,中日友好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中國政府始終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處理中日關係,維護友好大局,致力於增進兩國人民友好感情。

    海外人士認為,習近平就中國周邊外交工作的重要講話表明,中國在新形勢下更加強調維護好睦鄰關係。這無疑將提升中國與周邊的友好關係。

    越南資深媒體人、《先鋒報》主任編輯裴明龍説,習近平表示要誠心誠意對待周邊國家,爭取更多朋友和夥伴,這點令人印象深刻。中國和鄰國關係一個鮮明特點是在地理、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相近與相似,近鄰對誠摯的心意有更深切的感受。

    印度聯邦議會上院議員、人民黨全國發言人塔倫-維吉伊表示,習近平關於中國周邊外交重情義、講誠信的理念非常重要,這一理念將加深亞洲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建立命運共同體。“如果我們把這一理念放大,世界也將大大受益。”

安鄰興偉業 善鄰謀致遠
——中國安鄰外交釋放和平正能量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孫萍 馮堅)

    古語説: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與鄰和善相處的思想貫穿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一國不可能實現振興,也難有長遠的發展。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是中國周邊外交一向秉持的原則。近日,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再次強調安鄰之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強調,維護周邊和平穩定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目標,更是把安鄰在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與周邊國家山水相連,維護周邊和平穩定,是中國發展的需要,是地區穩定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的需要。隨著中國周邊環境的變化,周邊外交的戰略意義進一步凸顯。

    今年以來,中國大力推進周邊外交,亮點頻現: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密集出訪十余個周邊國家,與往訪國增強互信,擴大共識,深化合作,提升雙邊關係;鄰國領導人頻頻到訪,增互信,謀和平,求發展,俄羅斯、印度、蒙古國三國總理同一天抵華訪問,引人注目。

    中國正以實際的行動,與周邊鄰國一道,努力打造一榮俱榮的關係。一項項舉措具體而務實:中國同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由中國倡議並牽頭制定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在上合組織比什凱克峰會上得到批准,為深化成員國務實合作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良好的周邊環境給中國和周邊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雙邊關係進一步提升,經貿聯絡更加緊密,人文交流空前密切。中國領導人不久前又提出一系列旨在促進地區繁榮與發展的戰略構想:願與中亞國家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推動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和專門賬戶;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著眼未來,中國提出了更為長遠的規劃和藍圖:中國呼籲同東盟國家商談締結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習近平關於命運共同體的説法引起東盟國家強烈共鳴。

    中國在與周邊國家廣泛開展合作、共營有利發展環境的同時,也不回避矛盾和分歧,以積極的行動推動和平解決進程。中國領導人多次闡明“妥善管控、建設性解決”的主張,展現誠意和決心。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亞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發展”,應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編織共同利益網絡,提升雙方利益融合。

    矛盾和分歧貫穿任何一個雙邊關係,求同存異是和平共處之策。中國提倡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倡導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以增進戰略互信。中國與東盟就推進南海行為準則進程展開磋商,中國和越南決定成立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都是旨在解決爭端的積極努力和良好嘗試。中國和印度簽署邊防合作協議,以法律的形式把一些管控涉邊分歧的做法和經驗肯定下來。在有關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些海洋權益之爭和邊界問題都取得了重要進展,更為解決類似問題起到了示範效應。

    當然,伴隨中國的發展,外面不是沒有雜音,但中國以實際行動證明“強而不霸”,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這些雜音都已失去市場,和平發展、友善待人、平等相處的中國形象正深入人心,日益密切的聯絡將使中國與周邊國家在建設和諧地區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四鄰安則自家興。安鄰是興業之基,善鄰是致遠之本。正如斯裏蘭卡記者協會主席納裏所言,“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政策,為世界及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和平外交為地區各國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帶來了重要機遇”。

經略千年路 惠濟萬邦策
——中國富鄰外交承載發展新希望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 傅雲威 何毅)

    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到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到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國新一屆政府宣示的一系列舉措都秉承了這樣一個理念:與周邊國家攜手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在近期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強調,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於我國發展,使我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

    澳大利亞著名經濟學家郭生祥指出,從歷史經驗來看,與周邊經貿往來密切的時期,也往往是中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的時期。中國的富鄰外交思想,體現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借鑒,對時代大勢的精確判斷,具有超越時空局限的大智慧,有利於盤活存量,拓展增量。

    今年10月22日,俄羅斯、印度、蒙古國三國總理同日開始訪華,受到廣泛關注。人們注意到,2012年,中國是俄羅斯和蒙古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實際上,中國已成為許多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巨大的進口需求有力地帶動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去年中國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中國與許多周邊國家和地區已經確定了新的貿易發展目標,比如,到2020年力爭使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使中國-東盟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今後8年,中國僅從東盟的進口累計將達3萬億美元。

    後危機時代,在傳統歐美市場萎縮之際,中國經濟日益轉向內生增長軌道,消費崛起、資本輸出、産業轉移趨勢不可逆轉。同時,周邊不少發展中國家面臨經濟轉型挑戰,雙方在貿易、投資、基建、金融、科技等眾多領域均存在戰略契合點。

    中國也已成為許多周邊國家最大或重要的外資來源地。經濟融合的深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遇,而中國企業的投資不僅擴大了周邊國家的生産和就業,也帶去了中國的先進適用技術和管理經驗。今後8年,中方對東盟投資將至少達1000億美元以上。

    印度尼西亞世界事務理事會執委會主席易卜拉欣·優素福告訴新華社記者,以互惠互利為原則的中國外交方針有利於構建多贏的經貿合作格局,從而降低印尼等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幫助其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地處古絲綢之路中段的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州政府主席科米亞科夫説:“在富鄰外交影響下,中國將帶來更多投資項目,幫助本地形成輻射亞歐各國的商貿中心。”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近年來,中國政府獎學金惠及越來越多的周邊國家青年人,使他們獲得到中國學習知識、親身體驗中國發展成就、分享中國發展經驗的機會。未來3到5年,中方將向東盟國家提供1.5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未來10年,中方將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3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

    昔日的絲路、駝隊早已化作通達四方的鐵路、公路、光纜、輸油管道,曾經的絲綢、瓷器、美酒、香料、馬匹被石油、棉花、橡膠、基建工程、通信技術設備所取代。經濟數據物化為萬千人流、物流,給無數商家帶來滾滾財源,給數十億人口帶來福祉。

    馬來西亞馬中經貿總商會副總會長顏登逸表示,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大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忘包容和惠及鄰邦,這體現了中國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和博大胸懷。(參與記者:權香蘭、劉怡然、報道員鄭世波、王大瑋)

 
 
 相關鏈結
· 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 外國專家積極評價習近平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講話
· 中國周邊外交:推進大戰略
· 王毅:中國將發展同東盟關係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