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嚴重不足
——發改委專家解析新型城鎮化
新華社瑞士達沃斯1月26日電(記者 饒博 閆磊 劉美辰)隨著霧霾和交通擁堵等問題在中國一些大城市日益凸顯,逃離“北上廣”等大城市一度成為熱議話題。國家發改委城鎮化問題專家日前在瑞士達沃斯解讀新型城鎮化時指出,中國大城市不是太多,而是嚴重不足,在中國未來城鎮化進程中,人們應該更多地去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在達沃斯論壇舉行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就容納人口來講,大城市在未來城鎮化進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承載空間,它吸納了更多優質資源,有責任去承擔更多人口。
對於大城市不能夠再容納更多人口的觀點,李鐵説,當大城市容納了眾多優質資源時,骨子裏有一種排斥效應,即不希望更多人來分享這種優質資源,這是目前存在的一個比較大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
李鐵説,中國總人口13.6億,其中城鎮人口已達到7.1億到7.2億,這些人口到底去哪是個關鍵問題。更多人選擇大城市是因為大城市有更多機會和更多福利,或者能提高工資收入,“這是市場的選擇,不是政府規定的。”
李鐵認為,在城鎮化進程中,應按照市場規律來決定人口流向,而不是主觀地控制人口,要更多考慮應該如何按照市場方式、行政方式以及規劃合理調整來引導人口流向。
對於備受矚目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李鐵認為,這包含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是解決好數量型增長和質量型增長之間的關係。“只有解決農民工城鎮化,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解決他們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我們的城鎮化率才是真實的城鎮化率,而不是偽城鎮化、半城鎮化。”
第二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他説,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也出現了霧霾、交通擁堵以及城鎮發展用地特別不集約等問題。
李鐵説,2000年中國城鎮人口人均用地為130平方米,超過了住建部提出的人均80到120平方米的合理區間。即使在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之下,人均用地面積2012年仍然達到142平方米。
這種城市粗放型發展、用地不集約的方式一方面導致耕地被大量佔用,同時也導致城市基礎設施大幅增加,使城市資源浪費現象非常突出。李鐵説:“新型城鎮化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解決人的公共服務問題,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和集約利用資源配置問題。”
李鐵説,由於城市發展模式、規模大小在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特點,因此中國的城鎮化沒有一個參照模式。政府應該在未來的改革進程中給每個城市提供平等獲取資源的機會,“當大家都有平等的發展權的時候,那麼人口的流向可能會更合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