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展開美麗鄉村新畫卷
--一張藍圖十年接力建設美麗鄉村的“浙江經驗”
新華社杭州1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王政、王俊祿)美麗安吉、富春山居、秀山麗水、金色平湖、瀟灑桐廬、人間仙居……歲末年初,記者行走在浙江大地,循著這些各具特色的鄉村別名,踏入了浙江美麗鄉村新畫卷。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從2003年開始,浙江省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10年來浙江省持之以恒,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美麗鄉村建設,使萬千農村大變樣,農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是可以寄託鄉愁的故園。
“千萬”工程扮靚萬千村莊
“有新房無新村”“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垃圾無處去、污水到處流”……進入新世紀,浙江在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農村率先面臨“成長的煩惱”。
為統籌城鄉發展,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
10年堅持,浙江2.6萬個村進行了環境整治,村莊整治率達到89%,基本實現了“輪一遍”目標。一大批雜亂無章的舊村莊變成了環境優美、錯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園。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為滿足農民的生態環境新要求,浙江在“千萬”工程“輪一遍”的基礎上,對各方麵條件好的村莊加大投入“抓一把”,率先在全國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明確了“美麗鄉村”建設“科學規劃佈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四美”標準,及“宜居、宜業、宜遊”的建設要求。
自古江南多奇秀,隨著“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現代實景版“富春山居圖”再現浙江。村莊成為特色景點,庭院變身精緻小品,一個個“盆景”變成一道道“風景”和一片片“風光”。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表示,美麗鄉村建設沒有終點,下階段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是治污水,力爭用四五年時間把農村污水治理好。
鄉村的風景城裏人的“待遇”
缺乏配套和公共服務的美麗鄉村,無異於空中樓閣,難以根本改變農村的面貌。“‘千萬’工程、美麗鄉村建設不光要整治村莊環境,更要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讓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均等。”浙江省委副秘書長、省農辦主任章文彪説。
“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浙江農村的社區醫院、郵局、閱覽室等公共服務機構紛紛建立,曾經制約農村發展的公共服務“短板”正在補齊。如在杭州範圍內,社區、村文化活動室覆蓋率達74.6%,基本醫療保險就醫實現“一卡通”,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全覆蓋……
村莊美了,致富的路更寬了,“村美民富”格局初現。2013年,浙江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6000元,連續29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35:1,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農民群眾心有所寄
走進桐廬縣江南鎮環溪村,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愛蓮堂”、“尚志堂”等古建築,還有滿目的荷花。這裡是北宋大哲學家周敦頤第14代後裔族居地,屬於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古村落之一。
浙江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中,以繁榮鄉村文化為靈魂,保持和弘揚鄉土文化,讓農民群眾在“身有所棲”的同時“心有所寄”。
美麗鄉村離不開優美的環境、發達的經濟,更加離不開千千萬萬鄉村百姓美好的精神生活,離不開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新時期鄉村文明,離不開人的素質不斷提升、優化。
中國第一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教授認為,鄉村發展應有不同於城市的評價體系,“城市化”不能理解成就是“消滅鄉村變城市”,中國鄉村應走出一條具有獨特生産、生活形態的科學發展之路。
浙江省正在大力保護歷史文化村落,2013年已啟動了260個歷史文化村的保護工作,同時將在全省建設1000座鄉村文化禮堂,以傳承鄉村文明,守望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
“美麗機制”逐漸形成
七分精力搞規劃,三分精力搞建設。這是浙江推進“千萬”工程、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探索出來的心得。
要發展農村,必須適度減少農村。浙江順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職業轉移、居住集聚的趨勢,按照“縮減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遷高山村、保護文化村、培育中心村”原則,確定了4000個中心村、1.6萬個保留村和971個歷史文化村落,形成了以“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中心村-一般村”為骨架的城鄉空間佈局體系。
“美麗先行”需要機制創新。杭州千島湖山青、水秀、洞奇、石怪,卻由於經濟發展受到生態要素制約,在發展和保護的平衡間一直備受GDP考核壓力。杭州市委經過研究決定,對淳安綜合考評體系實行“單列”,考核重點不再是GDP,而是加強生態保護、發展生態經濟、改善保障民生等。
青山綠水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山水養心、綠色保健等養生經濟,運動探險、拓展訓練等運動經濟,尋根探史、寫生攝影等文創經濟,産品直銷、電子商務等商貿經濟,來料加工、旅遊品加工等勞務經濟……一大批“美麗産業”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