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曾培炎論述理解《建議》基本思路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31日   來源:人民日報

 

  (一)堅持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首要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諸多有利條件,但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還存在不少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國際經濟環境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些都可能造成經濟波動。因此,必須全面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變化,提高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著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切實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開拓國內市場、擴大發展空間的戰略舉措,是緩解國際貿易摩擦、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要把擴大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和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和條件,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要保持合理的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堅決抑制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

  (二)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近8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的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後面貌,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建議》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並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的高度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增加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搞好鄉村建設規劃,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把國家政策扶持與農民辛勤勞動結合起來,大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同時,積極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新渠道,穩步推進城鎮化。

  (三)堅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這是化解資源環境約束,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九五”以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從總體上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轉變,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目前,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只佔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鋼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別佔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分別達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超出環境容量。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既不符合國情,也會引發各種矛盾,最終難以為繼,已經到了需要刻不容緩地加以轉變的關鍵階段。

  《建議》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核心內容,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優化生産要素配置,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抓緊建設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國民經濟體系,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要採取更加嚴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大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力度,繼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努力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四)堅持加快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産業結構不合理是我國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和宏觀經濟運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針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産品技術水平低、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等現狀,《建議》明確提出,要努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建議》要求,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産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中心環節,不斷提升産業技術水平,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製造業,特別是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等高技術産業。要繼續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構建技術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就業多的産業結構。要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和市場潛力大、能源和資源消耗少的服務業,增強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把能源産業的發展放到重要位置,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要著力調整原材料工業結構,加快礦産資源勘探開發,進一步完善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

  (五)堅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區域開發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經濟都有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仍在拉大,公共服務水平差別較大,生産力空間佈局不合理。逐步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既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共同富裕、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建議》要求,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堅持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並突出強調了“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建立區域間互動機制”兩大重點。這是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整體戰略部署。

  《建議》從各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了各區域的發展導向和總體思路,以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同時提出,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這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思路,是優化資源配置、保護生態環境的新措施,必須科學規劃,抓好落實。健全區域之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建議》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等要求。這些機制體現了發展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效率原則,體現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實現區域之間優勢互補的共贏原則,更體現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平原則。互動機制的完善,將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重要的體制和制度保障。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