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民生活實現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積弱積貧,掙紮在貧困線上。到1978年,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雖然有所改善,但仍處在溫飽不足狀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總體上實現小康,並逐步向全面實現小康轉變。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逐步加快,財産性收入進入尋常百姓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8.5倍,年均增長5.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其中1949-1978年年均名義增長3.9%,1979-2008年年均實際增長7.1%。收入的增加使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的8.6億元增加2.5萬倍,人均由1.6元增加到16407元。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産性收入佔全部收入比重由無到有,上升到2008年的2.3%。
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逐步改善。建國之初直至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都在57%以上,在溫飽最低線和貧困水平之間徘徊,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則高達60%以上,一直處於貧困線以內。改革開放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居民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人均消費1952年為80元,1978年為184元,2008年為818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2年提高了15倍,年均實際增長5.1%,比1978年提高8倍,年均實際增長7.6%。居民消費結構也改善明顯。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1957年的58.4%下降到37.9%,農村居民家庭由1954年的68.6%下降到43.7%。從耐用消費品看,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話等在城鎮地區逐步普及,汽車、家用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08年,城鎮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達到132.9台,家用電腦擁有量59.3台。農村居民彩色電視機、電風扇、洗衣機、摩托車等普及率也不斷提高。2008年,農村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達到99.2台,家用電腦擁有量5.4台。電話普及率由1990年末的1.1部/百人提高到2008年末的74.3部/百人,移動電話普及率迅速上升,達到48.5部/百人。
城鎮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也在順利地向前推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標。建國初期到1978年,社會保障實際上是國家保障,但層次較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在城鎮,到2008年末,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891萬人,比1989年增加16181萬人,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1822萬人、12400萬人、13787萬人和9254萬人,比1994年分別增加31422萬人、4432萬人、11965萬人和8338萬人。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在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醫療改革試點也在加快推進。截至2008年底,全國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為5595萬人。2008年,2729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參合率91.5%。低保等制度的實施使得低收入居民生活得到保障。2008年末全國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261萬人。2008年有2335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306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取得的成就為世界所矚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體現在消滅貧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建國初期到1978年,雖然經濟保持了一定的發展,但由於人口的迅速增加,加上長期實行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對增加産出積極性的壓制,1978年全國農村的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改革開放後,消滅貧困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通過政策支持和尋求國際合作,貧困人口不斷減少,到2007年末,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6%。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在消滅貧困方面,中國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近25年來,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應歸功於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