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新中國檔案: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的産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2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高科技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産力的提高和人類創造力的發揮,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了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為了適應和迎接科技革命及相應産業革命的挑戰和機會,世界各國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在為自身的發展謀求對策,對本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進行改革調整。其中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政府對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將發展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作為國家戰略的主要內容。高科技不僅促使一個國家(地區)經濟明顯發展,也促使各國綜合國力對比發生巨大變動,國際關係格局亦隨之變化。

    1983年,美國提出了“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力圖把全國的科技力量有效地動員組織起來,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增強本國的競爭力。此後兩三年間,各種各樣符合或針對“星球大戰”計劃的對策、計劃紛紛出臺,日本首先出臺了“科技振興基本國策”,西歐17國聯合簽署了“尤裏卡”計劃,蘇聯及東歐集團制定了“科技進步綜合綱領”,印度發表了“新技術政策聲明”,韓國推出了“國家長遠發展構想”,南斯拉伕也提出了“聯邦科技發展戰略”。這些著眼于21世紀的高技術發展戰略計劃,掀起了新的技術競爭浪潮。

    面對世界範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趨勢,為儘快實現我國經濟振興、躋身於世界強國的戰略目標,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我國高科技的發展。

    從1984年起,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從各方面對“星球大戰”計劃進行分析研究。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從表面上看,“星球大戰”計劃只是一個重點針對蘇聯軍事威脅的戰略防禦計劃,但此計劃囊括了大批新興尖端科學技術,其間除了軍事目的外,還有其深遠的政治目的。美國試圖通過“星球大戰”計劃的實施,促進國防科技的發展,進而帶動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以確保美國在世界軍事、政治、經濟中的優勢地位。換句話説,美國企圖利用“星球大戰”計劃在高科技領域獨佔鰲頭,最終達到搶佔21世紀戰略制高點的目的。

    鋻於當時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情況,絕大多數專家認為,雖然我國的經濟實力目前還不允許全面發展高科技,但爭取在一些優勢領域首先實現突破則是有可能的。1986年3月,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聯名上書鄧小平,提出《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

    鄧小平充分肯定了這份建議,並於3月5日作出了批示,指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並請國務院負責同志主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供決策。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根據鄧小平的批示,1986年4月至9月,國務院部署、組織了幾百名專家,進行調查論證。在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並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這個計劃根據王大珩等科學家提出的建議,採取了針對有限目標實行重點突破的方針,重點選擇那些對綜合國力影響大的戰略性項目,強調項目的預研先導性、儲備性和帶動性,並按照鄧小平的指示,實行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原則。這是一個跟蹤國際水平、縮小國內外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在有自身優勢的高技術領域創新、解決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由於這個計劃建議的提出和鄧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這個由科學家和政治家聯手推出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就被稱為“863”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