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上午10時,國家林業局在216會議室舉行退耕還林專題新聞發佈會,邀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和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有關負責人,發佈退耕還林政策的有關內容,並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已經實施的工程當中,生態林和經濟林退耕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它的區分,到底退耕下來的土地該种經濟林還是種生態林,依據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我們種植了經濟林之後,退耕的農戶新一週期補助之後,可以依靠自家的經濟林來增收?
第三個問題,在一些極端的生態脆弱區,只能進行生態林建設,國家25號文件也表達了要建設基本糧田、農村能源等措施。但是我的感覺,這些措施還是保證退耕農戶的基本生活,對於怎樣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的發展問題,我們林業局進行哪些相關的工作,幫助退耕農戶建立長效發展的機制呢?
[吳禮軍]關於第一個問題,退耕還林之後,是還生態林還是經濟林的問題,國家原先的政策當中,還生態林和經濟林的比例有規定,我們在具體實施當中,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考慮這個問題。一個是根據實際生活的原則,決定這個地到底是適合种經濟林還是適合種生態林。二是根據一定的市場導向,還林後的品種將來有沒有市場?三是考慮農民的種植習慣,跟種糧食一樣,種林子也有一個習慣,管理的能力和經驗都很重要。
為了保證這個問題很好地解決,每次還林之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一起商量這個事,然後進行設計,規定好這裡到底種什麼。目前在所造的退耕地還林當中,鮮果類的經濟林,目前掌握的數字,佔到6.4%左右。如果算上有經濟效益的樹種,包括一些乾果類的,還有一些樹種,算起來大概要佔到56%左右的樣子。目前近期內能有收益的可能佔到27%左右,中期能佔到到29%。
關於種植經濟林之後是不是能夠經濟和生態雙豐收的問題,在這塊地上,既能實現生態效果又能實現經濟效果,是我們最願意看到的事情。所以這塊地上,能种經濟林,在保證生態的前提下就种經濟林,按照一定的程序實施,應該能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豐收的目標。
第三個問題,關於生態脆弱區長遠生計問題。這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單靠某一項工程很難解決,但是退耕還林工程是惠民工程,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解決,一是選擇樹種之後,儘量選一些讓農民將來有經濟收益的樹種。二是可以在農民不能還經濟樹種的同時,引導他發展一些林下産業,比如説種植業、養殖業,比如説藥材、家禽養殖等等。三是如果這種地不適宜人來居住的話,建議國家實施生態移民等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