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國家人口計生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 原新]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改善出生性別結構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的長期持續偏高,既是一個嚴峻的人口問題,更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將産生直接和深刻的影響,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適時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僅僅依靠某一兩個部門難以從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繼續升高的態勢。目前,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形勢十分嚴峻,任務非常艱巨。
一、出生性別結構長期嚴重失衡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衡量出生性別結構的重要指標。在自然情況下,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範圍為103-107。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18.58。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基本形勢是:(一)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且持續升高。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47,出生性別結構開始失衡;之後,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快速持續上升,1990年升至111.14,2000年達到116.86,2005年進一步攀升至118.58。
(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蔓延全國。1982年人口普查,只有18個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覆蓋人口78.58%,但是,沒有一個省份出生人口性別比超過115。2000年,除內蒙古、黑龍江、貴州、青海、寧夏、新疆和西藏等7省區出生人口性別比基本正常外,其它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都高出正常範圍。2005年,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均偏高,其中,有3個省超過130,8個省達到了120-130。
(三)出生人口性別比隨孩次而攀升。歷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均顯示了一個規律:孩次越高,出生人口性別比越高。2005年出生人口中,第一孩的出生性別比為108.41,雖然偏高,但程度較低;第二孩猛然升高到143.22,嚴重偏高;第三孩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別比更高,達到了152.88,嚴重偏離正常值。顯然,多胎生育存在人為選擇孩子性別的現象。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具有男孩偏好國家或地區在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中國的特殊性在於:生育人口規模十分龐大,男孩偏好的文化價值觀念根深蒂厚,特別是城市化過程中生育人口流動性的增強,生育行為的監管十分困難,促成了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二、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的主要問題
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帶來的影響是全面的、結構性的,也是深刻的和長遠的。從人口變動的角度看,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將帶來如下主要問題。(一)對女性生存權利的侵害。堅持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權益是中國構建社會公共政策體系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黨和政府一貫堅持的政治方針,攸關社會安全和社會和諧。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且持續升高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女性出生人口相對於男性出生人口的不平衡以及低齡女童非正常的高死亡率水平,是對女性生命權和生存權的侵害,是對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損害。
(二)難以逆轉的社會經濟後果女性是直接的生育者,肩負人類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重任。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女性數量減少,必然導致出生率水平下降,進一步減少人口總量和適齡勞動人口規模,並加速人口老齡化進程,影響人口長期持續發展,對社會經濟系統的衝擊是全方位的。
第一,造成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男性擇偶困難,破壞現有以家庭為主的生産方式,阻礙當地經濟發展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加重社會養老經濟負擔。第二,男性多餘會增強勞動力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加劇女性就業難度;某些行業和職業中可能出現女性就業人口缺乏而要男性替代的現象;男性就業崗位會因為男性過多而飽和,由此産生的勞動力過剩會引發就業市場更加激烈的惡性競爭。第三,女性婚齡人口嚴重短缺,將造成“婚姻擠壓”現象。同時,單身男性劇增,會危及婚姻和家庭穩定,引發色情業、拐賣婦女、買賣婚姻等問題,危害社會穩定。第四,婦女地位問題,沒有生育男孩婦女的社會和家庭地位會受到威脅,而通過性別鑒定和人工終止妊娠或通過超生方式得到男孩的婦女,也並未因此從重男輕女的傳統枷鎖下徹底解放,進一步強化了性別歧視。總之,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保持清醒的認識。
(三)危害具有長期性。人口問題的表現具有明顯的滯後性,現在呈現的人口問題是以往播種的結果。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一種人口現象,有其自身演變的規律性,扭轉其發展方向,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文化基礎,是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生育政策基礎,是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晚、稀、少”生育政策,逐漸緊縮到1980年開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限制了家庭的生育數量,失去了靠自然多生達到生育男孩的機會。
社會經濟基礎,是農村以“包産”、“包乾”為主導的小農經濟體系,城鎮以具有強烈家族經濟特徵的鄉鎮企業、私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大發展,男孩的勞動力供給和家族財富傳承功能被彰顯放大;技術基礎,是B超、引産等現代醫療技術廣泛普及,為非法的胎兒性別選擇提供了安全便捷的保障。這些要素的組合共同促成了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的現實。可以預見,所有這些要素並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根本性改變。要想從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需要做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努力,要高瞻遠矚。
中國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是一個嚴峻的客觀現實,由此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還將進一步加劇。事實上,中國的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是和生育率快速下降、速成人口轉變同步爆發的,來勢兇猛。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艱苦卓絕的長期努力。中國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對社會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衝擊,解決不好,將會危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政治穩定。
三、改善出生性別結構的行動
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和改善出生性別結構是政府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關係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中國在改善出生性別結構的行動中,主要從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專項活動兩個方面大力推進,在政府層面和公民社會層面平行展開。政府主要通過採取各種法規和政策措施來提高婦女地位、促進性別平等;公民社會則主要在政府的協調下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充分發揮自身在促進性別平等活動中的作用。
(一)促進社會性別平等行動。第一,政府層面的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男女平等就一直是中國政府在生活生産領域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1995年,這個原則進一步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與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宣言》“社會性別意識主流化”理念相融合,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法律上,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主體,包括國家各種單行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各部門行政法規在內的一整套保護婦女權益和促進男女平等的法律體系。
政治上,積極探索促進婦女參與民主化進程的途徑,如完善法律體系建設,促進婦女參政;制定專門政策、規劃和綱要,向提高婦女參政水平傾斜。經濟上,促進婦女就業和維護婦女的勞動權益,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機會,共享社會經濟資源和社會發展成果。教育上,用法律保障婦女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通過掃盲、“希望工程”、“春蕾計劃”、職業培訓等方式提高婦女受教育水平。
健康上,把婦女健康放在促進性別平等的優先位置,同時,開展優質服務、生殖健康、知情選擇、艾滋病防治等一系列活動促進婦女健康,提高婦女的預期壽命。在反暴力方面,立法防治對婦女的暴力和犯罪,堅決反對和打擊家庭暴力、拐賣和收買婦女兒童、買賣和包辦婚姻等,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提供服務。
第二,公民社會層面的努力。改革開放以來,以各種社會組織為載體的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迅速崛起,並逐漸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國性別平等領域相對活躍的非政府組織有三類。
一是國際組織。以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為契機,聯合國機構、福特基金等國際組織開始進入到中國婦女及社會發展領域,引入社會性別平等理念,與政府和民間組織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持續性合作。
二是各級婦女聯合會、人口與計劃生育協會、共青團等社會團體成為鏈結政府與公民社會的橋梁,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卓有成效。
健康上,把婦女健康放在促進性別平等的優先位置,同時,開展優質服務、生殖健康、知情選擇、艾滋病防治等一系列活動促進婦女健康,提高婦女的預期壽命。在反暴力方面,立法防治對婦女的暴力和犯罪,堅決反對和打擊家庭暴力、拐賣和收買婦女兒童、買賣和包辦婚姻等,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提供服務。
第二,公民社會層面的努力。改革開放以來,以各種社會組織為載體的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迅速崛起,並逐漸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國性別平等領域相對活躍的非政府組織有三類。
一是國際組織。以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為契機,聯合國機構、福特基金等國際組織開始進入到中國婦女及社會發展領域,引入社會性別平等理念,與政府和民間組織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持續性合作。
二是各級婦女聯合會、人口與計劃生育協會、共青團等社會團體成為鏈結政府與公民社會的橋梁,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卓有成效。
三是各類研究型、服務型、聯誼型和綜合型等民間組織,如高等院校的女性研究中心、反對家庭暴力網絡、法律援助中心、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等,通常專注于某一問題和領域,為促進中國性別平等做出了積極貢獻。政府和公民社會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儘管初衷並不是為了直接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但客觀上卻起到了改善女孩生存環境和抑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作用。
(二)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專項行動。這是針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採取的專項治理行動,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公共政策治理,二是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第一,公共政策治理。以嚴肅查處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為核心內容。政府自1986年開始,即採取公共政策措施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查處“兩非”的法律法規,內容包括嚴禁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手術,處方管理終止妊娠藥品和促排卵藥品,嚴禁溺棄、殘害女嬰和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的犯罪活動以及歧視、虐待生育女嬰婦女等違法行為等。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明確把“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列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五大任務之一,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推動“幸福工程”、“春蕾計劃”等社會公益活動。
第二,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目前,已經走過了自主探索和國家試點兩個階段,正在向深化擴展階段邁進。1996-1999年,在國家計生委宣教司、安徽省人口計生委、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對中國兒童生存性別差異的現狀、原因及其産生機制、政策意義等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並在安徽巢湖建立了“改善女孩生活環境實驗區”,在宣傳倡導、生育健康培訓和社區活動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自主探索。
2003年到2006年,國家人口計生委在出生人口性別比超過110的24省(區、市)選擇了24個縣(市、區)開展了國家層面“關愛女孩行動”試點工作,目標是針對女孩生存問題進行干預和治理,並總結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的經驗和模式,向全國推廣。經過3年的努力,試點探索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試點地區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呈明顯下降趨勢,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模式,女孩和婦女的生存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口計生委等部門《關於廣泛開展關愛女孩行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行動計劃》(國辦發[2005]59號,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標誌著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工作進入了擴展深化階段。這個階段的宗旨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以維護婦女和女孩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等基本權利和權益為目標,通過建立行為約束機制、利益導向機制和制度創新機制,改善女孩生存環境,使出生人口性別比逐漸趨於正常,促進性別平等,構建和諧社會,為中國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人口環境。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取得初步成果。主要表現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速度已經明顯減緩,1995-2000年與2000-2005年比較,出生人口性別比從5年升高2.52降低到0.57;與此同時,2005年二孩和三孩及以上孩次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水平分別比2000年下降了8.70和6.52。
人口現象是長週期事件,在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上採取的任何決策,必須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同時,為長遠的人口社會經濟後果做充分的準備。中國應對出生性別失衡各種挑戰的制度、經濟和社會基礎還比較薄弱。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將長期伴隨中國的社會發展,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綜合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四、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任重道遠
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綜合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多部門齊抓共管。
(一)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的挑戰。目前中國女孩生存狀況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並沒有根本性改觀,社會性別平等尚需努力。主要表現在:第一,綜合治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刑法》中沒有追究“兩非”行為刑事責任的條款,依靠行政手段查處“兩非”不僅行政成本過高,而且易導致與“以人為本、依法行政”的理念相悖;部門協調機制落實不到位,相關部門對綜合治理工作具有“共識”,但“共為”不足;區域協作格局沒有真正形成,特別是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的區域合作機制有待健全。
第二,相關法律、政策中缺乏社會性別視角。保護婦女權利和權益的條款有缺位現象;法律政策條款中的相關規定缺乏可操作性;法律和政策規定在執行中由於文化制度因素的作用而發生扭曲;看似平等的條件實際上對男性更為有利。
第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為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提供了制度性基礎。農村的社會保障,除比較完善的三無人員"五保"供養制度外,養老保險、低保、計劃生育戶獎勵扶助、新型合作醫療等制度建設,與廣大農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家庭養老依然是主流,這進一步強化了養兒防老的觀念以及中國傳統生育文化中的男孩偏好。
第四,婦女總體社會地位仍然有待提高。婦女的政治參與程度和水平偏低,進展緩慢,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性別平等的發展進程;婦女平等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機會不足,行業、職業和收入的性別隔離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二)統籌協作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並最終使其恢復正常,全社會要在兩個方面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一是普及社會性別意識,致力於改善女孩生存環境,提高婦女地位,促進婦女發展,實現性別平等;二是繼續深入開展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專項治理活動。
第一層面,在社會公共政策領域普及社會性別意識。1、完善和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實現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的轉變,改變男孩偏好産生和繁衍的制度性基礎。與國家目前大力推行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相結合,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中分階段、分步驟地體現社會性別視角。根據普惠和優惠相結合原則,建立向計劃生育女孩戶家庭傾斜的農村個人養老儲蓄帳戶。在普遍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基礎上,向農村計劃生育女孩戶家庭提供醫療補貼。
2、將性別平等理念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採取綜合手段提高婦女地位。制定統一的社會性別公平國家政策框架,為不同部門制定詳細的政策提供指導。在提高婦女政治地位方面,以社會性別視角重新審視現有的婦女參政配額制度,制定適用於不同層次的完善而具有操作化的婦女參政比例要求。
3、在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方面,制定面向婦女的就業措施。在企業實行“男女平等工作機會”認證制度。利用新農村建設契機,將扶持婦女發展的內容納入到國家整體規劃之中,通過諮詢、培訓等方式為婦女提供各种經濟發展項目支持,並提供銀行貸款、小額信貸幫助婦女籌措項目資金。
第二層面,深入開展治理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專項行動。1、深入開展關愛女孩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行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理新局面。建立部門協調機制,以中央層面的協調帶動地方層面的協調,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力”的綜合治理格局。在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和人口計生綜合改革的框架下,通過加強高層倡導,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精神,兼職成員單位和非政府組織、企業等公民社會代表共同研究出臺合作協調機制建設的各項措施,明確各合作主體的職責和權力,以中央層面的協調帶動和促進地方層面的協調,建立地方“一把手”負總責的組織領導機制,形成共識,達成共為。
2、秉承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程度不同的區域,因地制宜,從行為約束機制、利益導向機制和制度創新機制三個方面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制定具有地區特色的治理方案。既要抓好重點區域和人群的綜合治理工作,也要對目前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不很突出的區域做好監測,預防這些地區出生人口性別比出現新的升高現象。
3、加強國家和地方立法,推動生育政策適度調整。一是在刑法中增加“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罪”和“非醫學需要的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罪”條款,依法行政,嚴肅查處“兩非”。二是積極推動修改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的修訂工作,儘快取消生育間隔,以此限制以生育間隔不到為由的非醫學需要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行為。
4、以獨女戶和雙女戶為對象,優先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家庭社會保障制度。整合現有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以獨女戶和雙女戶為切入點,優先解決獨女戶和雙女戶家庭的社會保障問題。在全國範圍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前,使獨女戶和雙女戶家庭優先實現基本養老、基本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為重點的社會保障全覆蓋。
社會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兩性結構的均衡是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前提。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本身以及所帶來的問題,將在未來更加複雜多變的人口背景下不斷升級,需要我們切實行動起來,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作為系統工程納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規劃,創新公共政策體系,採取綜合的有力措施,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態勢。同時,採取相關政策措施,動員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改善人口性別結構,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創造盡可能好的人口條件。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