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9:00,受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委員會的邀請,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在北京交通大學為首都大學生作形勢政策報告。報告題目為“弘揚航天精神 爭做時代先鋒”。報告的主要內容是航天活動的意義、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和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
[孫來燕]:從人類航天活動的歷史來看,我們可以把人類探索太空的活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的探索時期。大體從萬戶到哥白尼開始至19世紀末。14世紀末我國的萬戶進行飛行試驗。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論天球的運轉》的著作中提出“日心説”;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對重心、速度、家速度等運動概念進行了詳盡研究。19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發現的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揭示了天體運行的自然規律。英國科學家牛頓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解決了天體運動的動力學問題。至此,經典力學和早期天體理論為開展宇宙航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現代航天理論形成和現代航天飛行初創時期。現代航天理論的形成始於20世紀初。俄羅斯航天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於1903年發表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隨後又相繼發表了兩篇重要論文,奠定了火箭和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基礎,他提出了用火箭自帶氧化劑和燃燒劑作為飛行動力並採用多級火箭
第三階段,人類航天活動現代化時期。主要指1957年至今人類航天活動五十年來的發展歷程。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利用彈道導彈改裝而成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人類首顆人造地球衛星,開闢了人類探索外層空間活動的新時代。半個世紀以來,人類航天活動可謂由近至遠、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61年4月2日,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完成的人類有史以來的首次太空飛行,人類實現了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1969—1972年,美國的6批12名航天員登上了月球,創造了人類踏上地外天體的記錄;他們在月球的不同區域累計停留305小時,取回了381.7千克月球樣品。
至今,全球已有400多位航天員進行了太空飛行,其中在太空一次生活最長時間達438天,累計時間最長的達748天。人類建造了可部分重復使用的航天飛機,至今航天飛機進行了117次發射,成為20世紀人類科技進步的象徵。截止目前,全球已研製80多種航天運載器,形成了30多個系列,可將重型飛行和飛船送往太空,巨型運載火箭可以將100多噸的航天器送入近地軌道;不僅可以從抵免發射場進行航天發射,而且還能夠從海上平臺、空中飛機上發射不同的衛星。先後建造了禮炮號、和平號等多個空間站,目前由16個國家聯合建造的大型國際空間站已經完成了多個艙段對接,國際空間站縱質量達450噸,主結構長110米、寬88米,由36個艙段和構建組成,將用於開展各種空間試驗。九十年代發射的哈勃望遠鏡延伸了人類的“視線”,讓人類看到了200多萬光年以外的深空。迄今,人類已經完成了120次成功或基本成功的深空探測活動,發射的探測器拜訪了太陽系的7顆行星、太陽、慧星和小行星,實現了在火星、金星、土衛六等天體上的軟著陸,2005年成功執行了撞擊慧星的任務。目前人類製造的航天器已經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緣。50年來,各國發射了大約6000個航天器,包括通信、遙感、導航、科學實驗等不同用途、運行在不同軌道的衛星,以及各種深空探測器。目前有800多顆衛星正在軌運行。人造衛星已經發展成為集成各種高、精、尖新技術的先進、複雜的衛星系統或衛星星座。
伴隨著人類航天事業的巨大進步,我國的航天事業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們中國在1970年4月24日用自己研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自己研究的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請同學們記住這個日子,在那個年代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研製火箭和衛星的國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