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貝拉會議中心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介紹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主張及舉措,並回答了記者提問。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路透社、共同社、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60余家中外媒體100余名記者出席。
何亞非表示,中方高度重視哥本哈根會議。溫家寶總理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這是繼胡錦濤主席今年9月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之後,中國領導人再次與各國領導人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的一次重要活動,這顯示了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對氣候變化問題和哥本哈根會議的高度重視。
何亞非強調,哥本哈根會議要獲得成功,第一,必須反映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意願;第二,發達國家要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中期大幅減排指標,履行公約和議定書的義務, 並兌現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承諾。第三,必須確保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優先需要,無論會議取得何種成果,都不能以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為代價。
何亞非重申,中國政府充分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採取了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久前,中國政府宣佈了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目標,包括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方案。這既是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政策目標,也是對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重大貢獻。中國自主確立的行動和目標極具挑戰性,而且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不以任何其他國家的行動為前提,也不容談判。中國今後將繼續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的過程中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貢獻,以實際行動表達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誠意。
何亞非表示,對中方自主採取的國內減緩行動,中國已經建立了系統的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並且願意根據相關的國際標準繼續完善,在此基礎上採取適當形式適時對外公佈國內減緩行動及其效果,增加國內行動的國際透明度,但中方不接受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資源採取的自主減緩行動接受國際核查。
針對氣候變化領域所謂“中美共治”的提法,何亞非指出,氣候變化需要各國攜手應對。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兩國分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一和非附件一國家,責任和義務有本質區別。將中美兩國相提並論,沒有法律基礎,也不符合事實。何亞非説,美談判代表稱中國沒有資格獲得美方資金支持,既缺乏常識,也不符合奧巴馬總統訪華時期間兩國達成的《中美聯合聲明》精神。
關於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關切,何亞非表示充分理解,強調小島嶼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根本關切是一致的,即以往國際法律文件執行不力,發達國家的承諾沒有真正兌現。在這個方面,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立場是一致的。
何亞非表示,中國以積極、建設性、負責任的態度參與談判進程,將以最大誠意,盡己所能促進各方增加共識、減少分歧、增強信心,同國際社會一道,繼續共同為推動哥本哈根會議成功做出不懈努力。
我常駐聯合國副代表:《京都議定書》不能被取代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當天在代表團駐地就氣候變化問題舉行中外媒體吹風會,劉振民在會上作出上述表示。
他説,中國不贊成有關哥本哈根會議將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來取代《京都議定書》的觀點。《京都議定書》附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它對發達國家在2008年到2012年第一承諾期的減排目標作出了強制性的具體規定,因此,即將於2012年到期的只是第一承諾期,而作為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京都議定書》還有其他條款和機制,將會繼續有效。 詳細》》》
楊潔篪與多國外長就雙邊關係和氣候變化會議交換意見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12月8日至11日,外交部長楊潔篪分別與印度尼西亞、蘇丹、澳大利亞、俄羅斯、美國、韓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外長通電話,就雙邊關係和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交換了意見。
中國專家主張用“碳預算”方案使世界公平地減排
新華社哥本哈根12月11日電(記者楊駿 黃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11日在哥本哈根説,他主張用“碳預算”方案來使全球公平地減排,避免不合理的減排安排對發展中國家造成損害。
潘家華當天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新聞與交流中心發佈會上説,根據一些研究機構的測算,如果要在2050年前把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內,目前全球年人均碳排放應該是2.33噸,乘以全球人口,就是現在的全球碳排放限額,有關專家將這稱為“碳預算”。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年人均碳排放遠超過2.33噸這一水平,而多數發展中國家遠低於這一水平,還有增長的空間。
潘家華説,“碳預算”概念首先由中國專家提出,目前英國和德國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者也採用這一概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