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雲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李文昌在雲南省香格里拉縣從事野外地質調查。 李文昌是雲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他主持的《西南“三江”地區銅金多金屬成礦系統與勘查評價》項目,在成礦理論和找礦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去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多年來,李文昌紮根在“三江”地區,為尋找寶藏而艱苦跋涉。 新華社發
9月8日,雲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李文昌(右二)在雲南省香格里拉縣和野外調查的同事們在一起研究野外地質調查分析結果。 李文昌是雲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他主持的《西南“三江”地區銅金多金屬成礦系統與勘查評價》項目,在成礦理論和找礦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去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多年來,李文昌紮根在“三江”地區,為尋找寶藏而艱苦跋涉。 新華社發
新華社昆明9月9日電(記者伍曉陽、王研)“探明資源儲量經濟價值超過4200億元,這12個大型超大型礦床使‘三江’地區崛起為一個新的國家級礦産資源基地。”李文昌如此總結“三江”找礦項目的成果。
李文昌是雲南省地質礦産勘查開發局總工程師,他主持的《西南“三江”地區銅金多金屬成礦系統與勘查評價》項目,在成礦理論和找礦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去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説的“三江”地區,是指我國西南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並流區域,這裡山川壯美,世界自然遺産舉世聞名。而在地質科學家眼中,這裡還是全球地質構造最複雜、成礦流體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具潛力的礦産資源富集區。20多年來,李文昌紮根在“三江”地區,為尋找寶藏而艱苦跋涉。
工作的大部分時間,李文昌是在野外從事地質調查。他去的地方往往人跡罕至,午餐是自帶盒飯,或者饅頭加鹹菜,渴了就掬一捧山泉,晚上有時點一堆篝火在野外露營。野外生活還伴隨著危險,比如在深山密林中迷路、一腳踏空跌下懸崖、甚至被野獸攻擊……李文昌形容説:“野外調查就像帶著任務的探險,隊員們必須具備很強的野外生存技能。”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三江”找礦一度陷入停滯,被公認為礦産資源富集的地區竟然找不到礦了!地質科學家們分析,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成礦理論和勘查技術指導。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相繼安排“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和“三江特別找礦計劃”等項目,在“三江”地區開展大規模找礦行動。
李文昌主持的《西南“三江”地區銅金多金屬成礦系統與勘查評價》項目,成為這場找礦戰役中光彩奪目的一仗。
研究人員通過大量野外調查,運用多學科、多手段綜合分析研究,創新地提出“多島弧盆成礦論”和“陸內轉換成礦論”,成功揭示從古生代到新生代2億年間“三江”地區的成礦機理,解決了到什麼構造部位、找什麼礦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李文昌帶領團隊針對不同成礦背景和礦床類型,探索總結出5套勘查評價集成技術,為地質找礦快速高效評價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新的找礦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找礦效率,因此為國家節省的資金數以千萬元計。
在新理論和技術指導下,“三江”地區深埋地下的一個個寶藏相繼被發現。李文昌介紹,“三江”找礦項目發現並探明大型超大型礦床12個,探明資源儲量銅779萬噸、鉛鋅1002萬噸、銀8047萬噸、金492萬噸。據2005年初金屬交易價格折算,這些資源經濟價值達4200多億元,這還不包括為數更多的中型小型礦床。
目前,這12個大型超大型礦床都已投入規模開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資源緊缺的局面,同時,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脫貧致富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由於在地質找礦領域的傑出貢獻,李文昌去年還被授予我國地質科學界最高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並被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