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人民日報兩會特稿: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2005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3日   來源:人民日報

    構建和諧社會,我們不懈追求;構建和諧社會,我們紮實行動。

  2005年,神州大地構建和諧社會的旋律更加高揚,四面八方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發展,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辦實事,促和諧,經濟社會正在轉向協調發展的軌道。

  城鄉統籌,推動農村發展

  在江蘇常州武進區嘉澤鎮,看著“嘩嘩”的自來水從水龍頭流出,老農沈龍興熱淚盈眶:“一輩子沒喝過這麼甜的水!”他説,以前,儘管住在長江邊,卻喝不到長江水,常年飲用的河塘水水質差,含鹼高。2005年8月,嘉澤長江引水工程勝利竣工,朝思暮想的長江水引進了家,怎能不高興!武進區水利局的同志介紹,武進區長江引水工程惠及人口近93萬,總投資5.08億元,鋪設管道870公里。

  “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突破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在城鄉共建共享,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全國人大代表、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説:常州雖然地處蘇南經濟發達地區,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仍然相對滯後。我們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以城鄉産業統一佈局為基礎,以城鄉基礎設施統一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村通訊、電力、道路、供水、廣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城鄉基礎設施投資210億元,農村地區的生産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2005年,“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已經成為各地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的共識。江蘇推進産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加快振興蘇北地區;山東實施東、中、西“三個突破”戰略,構建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平臺……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産品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到2005年末,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63萬公里,全國鄉鎮、建制村通公路率分別達到99.8%和94.5%。從2001年到2005年,我國新增農村水電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1200萬無電人口用上了電;累計投入235億元,解決了7100萬人飲水困難的問題。

  以人為本,共享發展成果

  三個大貨架、一個玻璃吊櫃和一台櫃式冰箱,把這間只有6平方米的雜貨店塞得滿滿噹噹。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大興街267號大院裏,兩棟居民樓之間夾著這間工具棚改裝成的雜貨店。正忙著招待顧客的李秋香説:“今天我剛提前還完貸款,尋思著有點積蓄了再租個大點的門市房,也帶幾個下崗職工一起幹。”兩年前,她從國有企業下崗後,想開家雜貨舖,正當她為資金週轉不靈犯愁時,政府給她提供了小額貼息貸款。如今,她的雜貨舖經營得有聲有色。現在貸款也還清了,店裏每年的毛利潤能達到10萬元左右。

  “獲得小額擔保貸款的下崗職工李秋香正在積極創造著生活,她是哈爾濱市社會保障試點改革中很普通的一位。2005年,哈爾濱市安置就業再就業人員13.66萬人,完成了32.8萬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障並軌任務。”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市長石忠信感觸頗深:民心順一切皆順,民心穩社會就穩。穩定民心,就要保證社會勞動力充分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在我市國有制改革實踐中,我們注重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妥善處理和協調各種利益矛盾,使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

  以人為本,最根本的是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05年,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比上年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5元,實際增長6.2%。就業是民生之本。去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7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10萬人,幫助“4050”人員再就業130萬人。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社會保障體系框架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資金規模成倍增加。到2005年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了1.73億、1.35億和8200萬;671個縣建立了新型農村醫療服務體系,覆蓋了2.33億農民;90%的省區市、70%的縣(市)初步建立起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每年納入的救助對象總數已超過1億人。

  人與自然和諧,創造美好生活環境

  位於黑河中游的甘肅張掖市,是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的試點,如今張掖人粗放的用水方式正在轉變:一根根塑料水管分佈田間,水按需澆給每株作物;一條條薄膜覆蓋在地上,水順著膜上的小孔流到作物根部,改“澆地”為“澆作物”,改漫灌為溝灌、滴灌,張掖人的節水行為隨處可見。

  “在水資源短缺日益嚴重的今天,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人水和諧相處的根本措施。”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張掖市副市長安永紅認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提供更多的水量;另一方面,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張掖的實踐表明,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不斷提高水資源、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就能夠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高級工程師卜漱和説:2005年,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成為共識。在華北等水資源緊缺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項目深入人心;在西北等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方針正在落實。目前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佈了用水定額,初步形成了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的用水管理體系。

  人與自然和諧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過去的一年,“節約”成了一個熱門字眼,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大力度,資源利用率趨於提高。去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9.9%,而石油消費下降了0.5%;中國鋼鐵協會會員企業噸鋼耗電由上年的459.31千瓦時降到452.24千瓦時,節電1.5%。到2005年底,全國共建設了600個農業節水增産重點縣和1000多個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建立了近300個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事業,一定能譜寫新的壯麗篇章!(杜海濤 趙永平 歐陽潔)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創造重視和支持人民政協工作的新局面
· 人民日報社論: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積極穩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建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促進農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