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兩會代表、委員解析“城裏人”眼中的新農村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一個普通村莊變遷的喜與憂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記者張旭東、張曉晶)提起近20多年來,金橋莊的很多村民清楚記得村莊裏幾個“巨大變化”——

  1982年村裏聯産承包到戶,通了電;1984年國慶節,村裏有人買了第一台黑白電視機;1996年村裏有了第一部電話;2004年,縣鄉水泥路第一次鋪進村裏,村民可以坐班車到達數十公里外的縣城;從2006年開始,種地不再交納農業稅了。

  金橋莊是位於沂蒙山革命老區山東省沂南縣的一個普通村莊,村民們祖祖輩輩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種田。兩會召開之前,記者探訪了這個村子。

  “我們都希望國家出臺的政策,能給村裏帶來更大的變化!”44歲的金橋莊村支書張坤山和村民們從電視裏得知,國家已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

  “這些年來,村子面貌變化很大,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但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村民面臨著繞不過去的一些困難。”

  流經村東側的沂河(起源山東,經江蘇省流入東海,全長570多公里),10多年前還清澈見底,但如今這條大河已經被上遊的工業廢水嚴重污染,河水味道刺鼻,村民一提這事就十分惋惜。

  金橋莊現有800多人,從1992年起,村裏就有人外出打工掙錢,現在已有近200名青壯年常年不在村裏,村裏老人和孩子的比例很高,呈現“空心”趨勢。如何安置好老人生活,又不耽誤孩子上學,一直是這幾年村裏面臨的大問題。

  村民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在家種地不掙錢了”。對中國農村問題深有研究的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説,雖然國家免除農業稅降低了農民負擔,這僅是“少取”,更應該“多予”,促進農民實質增收還需要“多管齊下”。

  “一畝地全部免除農業稅,才相當於一年增收約100元。”張坤山算過一筆賬:一畝水澆田(一年能種兩季莊稼)除去種田成本,産的糧食全部賣出僅收入605元。

  為了扭轉靠地吃飯的局面,這幾年村裏不少人搞起了養殖,但由於沒有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加上禽流感疫情,村民也沒有賺多少錢。村民還想聯合搞個村辦企業,但苦於籌不來投入資金。

  “鄉鎮農村信用社不願意貸款給村裏,怕收不回貸款,他們寧願把支農資金存到商業銀行裏賺利息!”一位村民直言説。

  “看看過去,成績很大;想想現在,困難也很多。”張坤山覺得現在農村裏最頭疼的有兩件事:孩子學費貴、農民看病貴。按照當地標準,一個農村的初中學生一年學費要交1200元——這是種兩畝小麥的收入。而生病更為可怕,前幾年有個村民的孩子生了大病,背負幾萬元的債務,最後只好把住宅賣了還債。

  “聽説國家將免除農村孩子的學雜費,這可是件大好事;不過,解決農民看大病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我們這裡還沒有實施,希望能早點推行。”村民劉忠祿説。

  “建設新農村,是億萬農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國家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方略。”全國人大代表何文傑表示,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已經規定得十分詳細,關鍵是要每個條款落實到位,政策力度不減,堅持多年,才能徹底改變農村的面貌。(完)

中國政府網2006年“兩會”專題

    1 2  
 
 
 相關鏈結
· “兩會”百姓話題:讓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再遙遠
· “兩會”百姓話題:農民工眼中的新農村建設
· 劉漢元委員認為應強化金融服務“三農”力度
· 福建農村基層人大代錶帶來民聲為新農村建言獻策
· 余的娜代表:師資力量下滑成農村義務教育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