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張海代表建言採取有力措施搶救中國傳統節慶文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顧立林、謝登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説,中國傳統節慶文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流失、消逝甚至湮滅著,全社會有責任採取切實有力措施,來搶救具有深刻內涵的中國傳統節慶文化。

    張海代表説,中國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絢麗多姿,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如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在中國漫長的農耕時代,傳統節日對人們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審美特性及至民族精神産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發揮著融合民族情感、形成文化共識、積澱社會文化等作用。目前,我們祖先數千年創造的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彌足珍貴的民間文化,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正在受到嚴重威脅。在中國傳統節日逐漸式微的同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洋節”卻大行其道。

    張海代表認為,節日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具有培育民族精神、捍衛國家文化主權和世界文化話語權等功能。當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慢慢流失,甚至要被“洋節”代替時,我們的文化主權何在?

    張海代表説,精神文明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是對古老文明在現實基礎上的批判繼承,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傳統節日風俗,剔糟取精,採取措施讓其在現代文化建設中熠熠生輝。一是學術界應對需要搶救與恢復的傳統節日作出科學界定,形成調研報告,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二是召開各類“傳統節慶與文化建設”學術討論會,組織專家向社會發出呼籲,營造社會氛圍。三是新聞媒體應就恢復傳統節日的重要文化意義及其對民族精神培育、現代化發展的積極影響進行廣泛有效宣傳。四是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籌辦傳統節慶活動,試點取得經驗後予以推廣;對一些傳統節日活動在放假休息方面也應給予研究確定。五是將民間文化列入中小學傳統教育的內容,培養青少年一代的民族情感,使其承繼民族精神。

    張海説,民間文化遺産涉及面廣,包括各民族、各地區、各門類,既有物質形態,也有非物質形態,單靠一兩個部門或業務單位重視是很難承擔全部工作的,它需要黨委政府、專業部門、專家學者、新聞媒體、民間藝人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文化、宣傳、旅遊等有關部門應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該項工作的良性發展。(完)

 
 
 相關鏈結
· 中國規劃未來5年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重點
· 六部門下發《關於加強文化産品進口管理的辦法》
· 中國民間四庫全書編纂工程今年啟動 將歷時15年
· 國家出臺稅收政策文件 促進文化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