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計劃草案的報告解讀>> 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07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

關於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託,現將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6年,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按照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條件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發展勢頭進一步趨好,實現了“十一五”良好開局,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一)國民經濟運行保持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水平較低的良好態勢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産總值20.94萬億元,增長10.7%。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顯著增強,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年度之間、季度之間波幅都比較小。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5%,在經濟增長連續四年達到或略高於10%的同時,物價漲幅穩定在較低水平,這在我國發展史上是少有的。

  經濟效益較好。全國財政收入3.93萬億元,增長2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784億元,增長31%。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1.23%,這是2003年以來的首次下降;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

    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所緩解。投資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5.8個百分點,比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貨幣信貸增幅趨緩,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6.9%,增速比5月末回落2.1個百分點,比上年末下降0.6個百分點。煤電運緊張狀況明顯改善,年末直供電廠存煤2411萬噸,處於正常水平;新增電力裝機1億千瓦,年發電量28344億千瓦時,增長13.4%,國家電網系統拉限電條次和損失電量分別比上年減少97%和82%;糧食、化肥等重點物資運輸得到較好保障。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

    惠農政策進一步完善。在全國範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産稅,加上已經取消的屠宰稅、牧業稅等涉農稅費,每年減輕農民負擔約1250億元。實行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全年補貼超過300億元;增加對財政困難縣和産糧大縣的轉移支付,獎勵補助235億元。糧食最低收購價範圍由稻穀擴大到小麥。較大幅度提高了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徵收耕地補償標準。

    支農投入持續增加。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別收益金安排的對種糧農民綜合直補120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中央投入60億元,比上年增長2倍,地方投入約69億元,使2897萬農民受益;農村沼氣建設,中央投入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倍,地方投入15.6億元,新增沼氣用戶約450萬戶;農村公路改造工程,中央安排投資190億元,地方投入240億元,共改擴建通鄉通村瀝青(水泥)路12萬公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農家店10萬多個。

 

    農業結構繼續優化。糧食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110萬公頃,達到10538萬公頃。糧食再獲豐收,總産量49746萬噸,比上年增加1344萬噸。優質專用小麥和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比重達到55.2%和69.1%,分別比上年提高6個和4個百分點。棉花和糖料産量分別增長17.8%和16.2%;肉類、奶、水産品分別增長4.6%、18%和2.8%。

    (三)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

    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8.7%,比工業增幅高2.1個百分點。大型薄板熱連軋成套設備、大型電站空冷系統等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實質性突破。産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依法淘汰了一批落後生産能力,鋼鐵行業關閉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和15噸以下的小轉爐;電解鋁自焙槽已全部淘汰;水泥濕法窯大部分已停産或拆除,新型幹法水泥比重超過50%;煤炭行業關閉小礦井5931處,淘汰不符合安全生産條件或破壞資源的落後産能1.1億噸。

    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出臺了一批支持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實施細則,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相繼啟動前期論證。全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1260.38億元,比上年增長26.2%。超聲醫療、燃料電池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建完成,新增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92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開始啟動。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龍芯2號高性能通用芯片研製等獲得重大創新成果,建成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服務業穩步發展。規模繼續擴大,增加值達到82703億元,增長10.3%。結構和質量進一步改善。交通運輸供給能力明顯增強,新建公路9.3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25公里;新建鐵路投産里程1605公里,增建復線705公里;新擴建沿海港口碼頭泊位252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深水泊位144個;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改擴建等工程進展順利,西藏林芝等5個中西部支線機場投入使用。物流配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加快,消費性服務業中新興業態、新興産品不斷涌現。

    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成績。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編制完成,全年投到西部地區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國債資金比重達41%,年初確定的12項重點工程全部開工建設,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加快,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西部五省區基本口糧田建設試點起步。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採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重點企業自主創新和生産製造能力增強。中部崛起戰略啟動實施,出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扶持政策。東部地區繼續率先發展,天津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積極推進。

    (四)社會事業和民生工作得到加強

    優先發展教育取得新進展。全國又有83個縣通過“兩基”驗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開局良好,2006年已經惠及5200萬名農村中小學學生,平均每個小學生年減負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中西部農村地區373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獲得免費教科書,780萬名農村寄宿學生獲得生活費補助。安排中央投資40億元,支持了2858所寄宿制學校和8.58萬所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設施的建設。中央投資28.5億元,支持了321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28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478所中等職業學校和縣職教中心建設。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2%。

    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加強。安排國債資金27億元,地方配套17億元,支持了5436所鄉鎮衛生院和672所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安排國債資金,在中西部地區建設了一批食品藥品監管設施。覆蓋全國大中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已有4.1億人,以縣為單位的覆蓋率達到50.7%。人口自然增長率5.28‰。

    文化、旅遊和體育事業加快發展。5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目標全部實現,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進展順利。國家圖書館二期、中國美術館二期和部分省級博物館等重點文化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文化遺産保護進一步加強。國內旅遊、內地公民出境旅遊的人次分別增長15%和11.3%,紅色旅遊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全民健身計劃繼續推進。北京31個奧運比賽場館已有30個開工建設。

    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實際增長7.4%和10.4%。29個省(區、市)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的各項制度不斷完善。城鎮新增就業118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1%。社會保障覆蓋範圍擴大,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增加1162萬、1954萬、539萬、1757萬和1038萬。25個省(區、市)初步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類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準大幅度提高。通過以工代賑在貧困地區新建了一批小型基礎設施,安排易地扶貧搬遷試點資金10.6億元,搬遷西部地區貧困人口24萬人。水庫移民徵地補償和後期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受益農民達到2288萬人。實施了電力、糧食、化肥、藥品、成品油、房地産價格和涉農、涉企、教育、醫療、出租車收費等專項檢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7%,增幅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五)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力度加大

    節約能源資源和發展循環經濟工作明顯加強。雖然2006年年初確定的全國節能減排目標沒有實現,但各方面對節約能源資源和發展循環經濟的認識普遍增強,推動力度加大。發佈了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與30個省(區、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部分中央企業簽訂了節能減排目標責任書。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體系初步建立,單位GDP能耗和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公報制度正式實施。全面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運用國債資金支持了111個重點節能項目,開展千家高耗能企業節能行動,重點耗能企業節能管理得到加強。調整了節能節水産品政府採購清單,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實施範圍擴大。電力需求側管理繼續加強。對高耗能行業加大實施差別電價政策力度,一些地方還制定了能耗超限額加價政策。廣泛開展節能環保宣傳,全社會節能環保意識顯著增強。組織實施了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推進。清潔生産全面展開,發佈了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産技術導向目錄和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淮河、松花江等流域城鎮水污染治理和工業廢水治理。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6%和54%,分別比上年提高4個和2.3個百分點。又有1.04億千瓦火電機組安裝了脫硫設施。全國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增幅分別下降11.3個和4.4個百分點。全年退耕還林26.7萬公頃,退牧還草1000萬公頃。 

 

 

   (六)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繼續深化。北京、內蒙古等8個省份和部分市縣開展了農村綜合改革試點。19家國有獨資公司進行了建立和完善董事會試點,第二批74家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基本完成。壟斷行業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郵政管理初步實現政企分開。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成功上市,農村金融組織的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銀行業資産質量和資本充足率繼續提高,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直接融資規模擴大,外匯管理制度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類改革順利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斷深化。調整和完善了消費稅、資源稅和房地産稅收政策,提高了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投資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已有30個省(區、市)出臺了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80%以上的企業投資項目實行了備案制,中央投資管理程序進一步規範。資源性産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石油價格綜合配套改革和電價調整方案順利實施,30個省(區、市)開徵了水資源費,15個城市實行了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制度,建立了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統一公佈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開始啟動。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改善。

    積極推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進出口總額達1.76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分別增長28.8%和29%,自主性強、增值率高的一般貿易出口比重提高,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産品出口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抑制。全年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95億美元。企業“走出去”取得新成效,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部分)達1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6%。

    經濟社會發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從深層次看,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從當前看,經濟運行雖然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但基礎還不穩固,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過大,不穩定不協調的因素較多,比較突出的有:一是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農業抗災能力不強,科技水平不高。糧食生産效益相對較低,對種糧農民補貼的增收效應減弱,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加受多種因素影響,制約農民增收的一些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二是投資反彈並引發經濟波動的風險依然存在。投資增幅仍居高位,在建規模依然偏大,新開工項目較多,導致投資增長過快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一些地方、領域投資擴張的動力仍然很強。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仍將持續,貸款擴張能力和放貸意願較強。外貿順差繼續擴大。三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資源環境矛盾日趨尖銳。2006年年初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未能完成,主要原因是:産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服務業比重較低,重工業特別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依然偏快,很多本應淘汰的落後能力還沒有退出市場;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管理制度還不完善、不配套,節能減排投入不足,支持節能減排的財稅、價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尚不到位;不少企業開展節能環保技術改造的動力不強,一些節能環保項目建成併發揮作用還需要一定時間;從嚴執法做得不夠,違法成本低,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一些地區對節能環保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存在著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現象。2007年節能減排工作任務仍相當艱巨。煤電油運形勢雖有所改善,但區域性、時段性、結構性供求緊張狀況依然存在。四是社會問題仍較突出,促進社會和諧任務艱巨。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勞動力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再就業問題依然突出。社會保障覆蓋範圍較窄。群眾對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反映強烈,食品安全、藥品安全、居民住房、收入分配、社會治安、安全生産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在企業改制、城市拆遷、土地徵收徵用、環境保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老少邊窮地區脫貧任務還很艱巨。對上述問題,要積極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