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政策解讀
 
京滬兩地專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六個堅持”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6日   來源:解放日報

    編者按: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作出了重要部署。會議的“亮點”之一,就是深入分析了“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取得的重要認識和經驗,從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形成了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啟示,提出了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六個堅持”。這“六個堅持”,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在“十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尤其是最近兩年多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成功實踐中,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增強了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本領。“六個堅持”既是這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是指導“十一五”乃至今後一個較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帶有規律性的基本要求和原則。為了幫助廣大讀者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本報約請京滬兩地部分專家學者以問答的形式對“六個堅持”作了解讀。

    為什麼要把堅持又快又好發展作為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根本要求?

    這是一條具有指導意義的經驗和啟示,它充分反映出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於市場經濟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基本國情的正確認識和把握。

    又快又好發展是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一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不可避免地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是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著力培育現代市場體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二是要針對市場的缺陷或不足,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防止國民經濟的大起大落,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無論是發育市場,還是宏觀調控,目的都是要保持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又快又好發展。五年來,特別是兩年多以來,針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如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部分行業經濟增長率過高、煤電油運全面趨緊等狀況,中央沒有採取以計劃管制為主的“急剎車”辦法,而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具體情況,運用市場參數,利用經濟手段調節經濟運行,既消除了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不健康因素,同時又保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

    又快又好發展也是科學發展的根本要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具體表現為人口眾多、生産力發展總體水平較低,而且各個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把促進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加快發展才能有效地化解體制轉軌過程中産生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如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農民收入低的問題、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等。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保持對基本國情的清醒認識,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不放鬆,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當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也産生了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難循環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完全改變;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愈益突出;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嚴峻;影響經濟安全和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等。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科學發展不僅要求保持一個比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統籌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切實保護生態環境,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影響經濟安全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步和協調。

    市場經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充滿風險和變數。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在未來的發展中,必然還會出現更多難以預測的經濟與社會風險。但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必須繼續把堅持又快又好發展作為宏觀調控和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趙振華)

    為什麼要把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作為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原則?

    這是我國在全面總結過去五年經濟發展工作中得出的一條寶貴經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需要繼續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重要原則和工作方法。

    第一、運用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調控不同行業、不同産業的發展問題。宏觀調控不是經濟的緊縮,更不是全面緊縮。過去兩年中,我國出現了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規模過大,一些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等問題。對此,中央沒有簡單採取“一刀切”的辦法,而是準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時機、節奏和力度,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在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同時,重視運用經濟、法律等市場手段緩解微觀經濟運行中的矛盾。這不但消除了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為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體制環境,而且為我國經濟工作尋找到一條寶貴的經驗,提升了黨中央把握宏觀經濟的能力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第二、運用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協調地區發展,正確對待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的差異性選擇。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處於亟待發展的階段。因此,沒有中央政府的統一調控,走科學發展的道路,就很難避免大起大落,更談不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但是,必須要承認差別的合理性,並鼓勵因地制宜,體現各地的探索、創造精神。地區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現實國情。因此,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各地發展的實現方式和實現程度也應體現出地方特色。例如,在貧窮落後的地區,溫飽問題還未根本解決(按照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佔80%—90%以上),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硬要以發達地區、發達城市為標準,那是不現實的,反而會加重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整體發展鏈的中斷,也就難以談及國家層面的協調發展了。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結合地區的實際狀況和特徵,制訂出符合地區特色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指導發展的政策。體現地區的差異性,還應該注重把握科學尺度和避免超越可承受能力,根據發展的態勢適時進行動態調整。

    在實際工作中,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情況必然存在差異。因此,在未來五年的經濟工作中,必須遵循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重要原則,因症施策,因地制宜,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王國平)

    如何認識堅持著重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是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主要方式?

    評價一個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程度,有兩個標準,一是市場在配置社會資源中發揮作用的程度,二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前一個是衡量市場經濟完善程度的標尺,後一個是衡量政府駕馭市場經濟能力成熟程度的標尺。一個市場調節已經開始發揮作用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有一個能夠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來調控市場經濟的政府。

    事實上,2003年以來我國實施的宏觀調控措施,無論是在時機的選擇方面,還是調控手段的選擇方面,都反映了政府在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調控經濟發展方式上的根本轉變。這種根本性的轉變為各級政府在“十一五”期間,特別是開局之年的經濟調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是準確及時地選擇調控政策導入的時機,避免了經濟調控政策的滯後效應。2003年,為了保護剛剛啟動但還很脆弱的經濟轉型與增長,中央政府出臺了8項經濟政策,使這一年的經濟增長成功地擺脫了“非典”的不利影響。而在2004年下半年經濟開始出現過熱的苗頭時,中央政府啟動的銀行加息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市場管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地方和企業重復投資與盲目擴張的衝動。由於選擇時機及時、準確,這些陸續出臺的政策,在2005年第一季度開始發揮作用,也為今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能夠有針對性地運用靈活的經濟和法律政策,避免運用行政手段造成的“一刀切”。2004年下半年以來宏觀調控打的是“組合拳”。在重點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的同時,也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特別注重發揮信貸、投資、價格等方面的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組合拳”的使用,通過“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原則,實現了該降的降、該保的保等多重調控目標,為今後幾年經濟發展打下了較為健康穩定的基礎。

    三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實現了經濟結構和總量調整的協調。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不僅面臨著總量調控的任務,也面臨著結構調整的難題。兩年多來,中央政府針對“三農”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能源短缺和生態等一系列經濟增長遇到的結構性問題,出臺了一系列配套的經濟刺激性政策,實際效果將在“十一五”期間逐步顯現。

    總之,在“十五”期間,我國的經濟初步取得了穩定、協調的發展,其中的原因,除了市場經濟自我調節能力的不斷完善、市場競爭不斷加強外,更重要的就是黨和政府開始認識到管理經濟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著重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調控市場經濟能力的提高,將是各級政府在“十一五”開局之年的重要任務。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博士張孝德)

    為什麼要把堅持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總量平衡作為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其中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總量平衡被再一次明確提出並進行了階段性細化。這一次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路,就是要把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著力點。而加快産業結構升級,是“十一五”期間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核心。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要有新的思路。

    一、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創新是推動國家不斷創新的重要力量。新的發展階段要注重完善産業政策,決策部門必須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支持。要從過去的簡單刺激生産、單純考慮國內供求平衡向統籌國內産業發展轉變。既要積極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産能力,又要限制和淘汰落後生産能力。要在具體創新活動中,處理好不同技術來源之間的關係,要大量借助科研單位和高校的研發力量。

    二、農業産業化經營。農民增收緩慢,一個重要原因是城鄉分割,一、二、三産業脫節,農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近幾年各地的實踐表明,農業産業化經營是農民增長的有效途徑。尤其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類型的産業化經營,是解決農民與企業利益聯結機制的重要形式,能夠讓農民真正分享到農産品加工、銷售增值的利益。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還有助於解決了以往農村調整種植結構帶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和糧食種植面積減少的矛盾,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又可以推進産業結構調整。

    三、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當前,國際收支狀況成為我國對外交往中的一個突出難題,切實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是一項緊迫的任務。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努力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要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促進國內産業升級。要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互利互惠和共同發展。妥善處理貿易爭端,積極改善貿易環境。

    四、發揮和提升比較優勢。經驗表明,如果我們發展的産業不符合比較優勢,固然在開始時會出現投資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但由於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再生能力,需要靠政府的保護、補貼才能生存,效率會很低,隨著可利用資源的枯竭,經濟的增長更不能持續。當前,我國要素稟賦的特徵是勞動力相對豐裕、相對便宜,資本相對稀缺、相對昂貴。我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勞動力密集型産業以及資本密集型産業中勞動力比較集中的區段。發展這些産業,中國的經濟競爭力會繼續得到保持,資本則會從相對稀缺變成相對富餘,勞動力也會從相對富餘變成相對稀缺。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自主創新,努力謀求經濟結構的競爭優勢。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張佔斌)

    為什麼要把堅持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製作為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一五”期間有關體制機制改革的內容進行了具體部署,這些具體的改革內容要在未來幾年中努力得到實現。在“十一五”開局第一年的體制機制改革工作中,要重視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攻堅,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有所突破。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並在此基礎上深化改革,將是今後推進體制改革基調之一。可能目前有些人對什麼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有不同的解讀,對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數人從20多年經濟體制轉軌實踐中看到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希望,並由此肯定了20多年來中國改革的基本取向和基本做法。這些基本做法正逐步通過制度法律化的方式加以堅持。因而當前的體制改革不再是對計劃經濟體制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問題,更不是再回到過去或者推倒重來的問題,而是深化與完善的問題,並著手解決深層次矛盾的問題。當前的體制改革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體制改革任務是消除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這是理解今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把鑰匙。

    以科學發展觀作為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著力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將是重點之一。事實上,通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這個任務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當時的任務是大大減少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預經濟活動的政府行為,解決政企不分、政府辦事效率低和官僚主義弊病等問題。改革的主要做法是,政府機構大幅減少,人員分流,根據市場經濟需要重新劃分政府機構職能,在政府內部引進競爭機制,推行責任目標考核制度等等。其結果是,政府學會了利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調控經濟,國企改制使得政企之間的關係更加清晰和規範,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尤其是地方政府更加勤政。可是從中也發現,有些做法比如幹部績效考核制度雖然提升了政府管理效能,但並不一定導致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有些做法對一些公共産品實行政事合一的管理,卻加劇了社會不公平;有些做法還在沿襲以“物”為本的規範和制度。所以,今後一段時間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當注入新的涵義。

    2006年作為新的五年規劃時期開局的第一年,首先應當大力推進經過深思熟慮的改革方案,從中獲得改革經驗和社會信任後,再啟動更難的改革。所以,明年的體制改革要從社會關注度最高、討論最充分、改革已經取得一定經驗、內部共識初步形成的領域和環節開始。

    (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管理系教授劉瑞)

    如何理解把堅持維護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搞好宏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既是我們黨近年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得出的寶貴經驗和啟示,也是明年乃至整個“十一五”期間發展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與要求。

    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事實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作為硬道理,但面對當前中國發展出現的階段性特徵,我們更要意識到,為人民利益而發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經濟總量也越來越大,但是,在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是有機統一的,兩者缺一不可。

    牢牢把握維護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我們必須理順分配關係,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和公正。收入分配問題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財富的分配和佔有方面客觀上是存在差別的,要支持並保護那些依靠勞動和創造先富起來的群體;但更需要重點關注的是,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成果。這是因為,沒有起碼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效率,更不可能有持久的發展。

    牢牢把握維護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我們必須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發展的重點。就業是民生之本,保障是安定之基,這兩者都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因此,一定要完善城鎮職工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切實維護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下大力氣、用真感情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和重組改制關閉破産企業的職工安置問題。

    牢牢把握維護群眾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我們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方面的需求。經濟發展了,人民群眾的需求自然也會“水漲船高”,變得更加全面、豐富和多元。因此,一方面要繼續保持經濟的迅速攀升,另一方面要相應地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例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大力推進以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等,這些都是維護群眾利益的具體表現。

    只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的精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就一定能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

    (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辛鳴)

 
 
 相關鏈結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胡錦濤溫家寶作重要講話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邁出科學發展新步伐
· 上海市召開會議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