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財政部副部長就2005年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答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23日   來源:財政部網站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經濟狀況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在中央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以及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各項政策的積極作用下,我國國有企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據財政部企業財務快報統計,2005年,全國國有經濟運行情況良好,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突破90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近日,財政部朱志剛副部長就此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記者:2005年是“十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中央實施的宏觀調控政策,包括穩健財政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發展。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國有企業總體運行情況。

    答:近年來,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以及國內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並針對我國國有經濟的特殊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不斷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著力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支持企業制度創新。實踐證明,這些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方面,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連續4年GDP增長率都超過8%,宏觀經濟運行的協調性和穩定性明顯增強,為國有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主要體現在:一是大量劣勢企業逐步退出國有經濟領域。從1999年開始,國家財政及時安排和落實國有企業政策性破産補助資金,安置困難職工,支持扭虧無望企業有序退出,1999年-2004年,國有企業凈減少8萬戶,減幅為37%,職工人數凈減少3825萬人,減幅為49%。二是國有企業整體實力明顯增強。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等多種政策,精幹國有企業主業,促進市場化運作,增強骨幹企業核心競爭力。1999年-2004 年,國有企業資産總額平均增長8.2%,所有者權益平均增長7.4%,國有資産總量平均增長7.7%。三是國有企業經濟效益逐年遞增。2005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突破9000億元,比2001年增加了6200多億元,平均增長34%。

    記者:2005年我國國有企業取得了可喜的經營業績,實現利潤突破9000億元。請問2005年國有企業效益增長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答:有關財務數據顯示,2005年國有企業效益增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全國國有企業的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2005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9%;實現利潤9047億元,同比增長25%,再創國有企業效益新高,並且全年增長趨勢較為平穩。二是能源、原材料行業對效益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大。受需求和價格拉動的影響,煤炭、石油、有色、化工等能源及原材料行業對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4%。三是盈利繼續向中央企業集中。2005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6413億元,佔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的七成以上,利潤排序前10名的中央企業實現利潤佔全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的55%。四是地方國有經濟呈現協調發展勢頭。在中央有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引導下,2005年,地方國有企業盈利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利潤總額2634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西部地區利潤增長較快,比上年增長31%,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分別增長18%和25%。

    記者:2005年我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增長25%,兩年翻了一番,請問這主要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答:可以説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是企業運行的外部環境不斷改善。在中央關於“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積極作用下,2005年,部分過熱行業投資得到控制,農業、能源、交通運輸及公共服務事業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得到加強,帶動相關行業需求和産量快速增長,市場環境不斷改善。二是長期制約企業發展的一些體制性和機制性障礙逐步得以消除。通過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産,完善退出機制,有效調整了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遏制了虧損額的擴大;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制,完善了企業組織結構,降低了企業社會成本開支,提高了國有企業盈利能力,財政為此承擔了大量改革成本。三是上遊行業産品價格上漲,提高了國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行業的盈利水平,以上三個行業實現利潤分別比上年增長52%、74%和60%,增幅位居各行業前三位。四是企業通過採取完善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降低成本和費用開支、挖掘內部潛力等措施,實現了降耗增效。

    記者:請問2005年財政部門為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主要採取了哪些舉措?

    答:2005年,各級財政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積極實行穩健財政政策,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著力改善企業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培育企業內生增長動力,做大經濟財政蛋糕,有力地促進了企業改革和發展。

    (一)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為國有企業輕裝前進創造條件。一是通過組織開展第二批74戶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中央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進一步減輕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有效地推動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二是中央財政安排227億元繼續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産,有力地推動了國有經濟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三是啟動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解決國有企業發展的後顧之憂。四是積極參與組織推進電力、電信、民航等重大改革工作。

    (二)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財政企業政策措施,支持企業提高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一是通過執行企業所得稅返還政策,支持企業集團改革和發展,促進提高特大型企業集團的市場競爭能力。二是有重點地增加相關企業資本金,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三是繼續實施外匯借款以稅還貸政策,增強企業償還外國貸款的能力,維護國家信譽。四是大力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

    (三)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全國國有企業效益提高。一是積極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力度。二是積極實施促進區域外經貿協調發展的財政政策,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三是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支持三峽工程建設和全國水庫庫區經濟社會發展。

    (四)切實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及弱勢群體的生産、生活問題,維護企業穩定大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積極做好全國水庫移民扶持政策的研究及落實工作,加快改善庫區的生産條件和基礎設施。二是支持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推動“萬村千鄉”工程的有效實施,在啟動農村消費市場、促進農民增收、改善農民消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做好解決企業軍隊轉業幹部、退役軍人生活困難工作。四是切實解決企業困難企業職工及弱勢群體的生産、生活問題,維護企業穩定大局。

    記者:您認為當前還有哪些因素制約我國國有企業效益增長?

    答:當前,我國長期以來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所帶來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部分行業面臨著産能過剩、成本上漲、有效需求不足、價格機制不順等問題的考驗,盈利空間受到擠壓,這些因素制約著我國國有企業效益的持續穩定增長。一是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壓力逐步加大,由此引發企業産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空間縮小等一系列問題,如處理不好,還將引發銀行不良貸款增多等一系列問題。二是能源、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加劇了下游行業成本壓力。三是重要資源産品的價格體制尚未理順,成本計算不實,導致資源浪費和使用效率低下,加劇了能源緊張局面,企業利潤更加向上遊行業轉移。

    記者:2006年,財政部門在進一步促進國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方面,將採取哪些措施?

    答: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財政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不斷完善支持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各項財政政策,積極做大企業經濟蛋糕,確保國有企業經濟運行繼續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2006年,財政部門將採取的措施,可以簡要地概括為“改善環境、支持改革、鼓勵創新、促進發展”這十六個字。

    一是改善環境。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穩健財政政策,根據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各項財政企業政策,促進形成企業外部運行環境和內生增長機制良性互動的局面。積極發揮財政政策促進擴大內需、優化投資消費結構的作用,增強消費對企業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企業運行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二是支持改革。進一步加大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支持力度,以改革促發展。繼續做好第二批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組織實施政策性關閉、中央企業主輔分離以及開展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等工作,促進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做好支持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妥善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有關歷史遺留問題,進一步關心和解決困難企業及職工的生産生活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三是鼓勵創新。進一步完善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通過實行增值稅轉型、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完善稅收抵扣、減免和加速折舊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職工技術培訓和設備更新改造的力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推進企業財務制度改革,營造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

    四是促進發展。通過制定實施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引導企業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的生産模式,推動國有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引導有比較優勢的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企業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生力軍。

 
 
 相關鏈結
· 經濟觀察:積極推進、嚴格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工作
· 賀國強調研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先進性教育活動
· “十五”期間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