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路甬祥:自主創新的關鍵是基礎和戰略高技術研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01日   來源:人民日報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

  主要觀點

  ●無論從我國工業化進程看,還是從國際競爭形勢看,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都已經刻不容緩。

  ●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發揮著基礎與關鍵的作用。前者決定一個國家的創新實力和後勁,後者則是一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是當今世界科技、經濟和軍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推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的跨越發展,需要在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突出重點,加強引導,集中資源,協同集成,走開放創新之路。

  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胡錦濤同志號召全黨全社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這進一步指明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賦予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

  走自主創新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有效克服這些瓶頸制約,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繼續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需要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事業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我國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與我國發展需求相比,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目前,全世界大部分的研發投入、發明專利和重要科技創新成果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雖然已躍居世界第五位,但還缺乏引領學科發展的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迅速,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品不多,大部分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是由三資企業完成的;我國正在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但由於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製造業的許多領域還停留在國際價值鏈分工的低端,一些關鍵技術仍要從國外引進。

  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我國一直將引進國外技術作為提高技術與産業水平的重要途徑,收到了明顯成效。但隨著國際産業和産品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技術的競爭,以及我國産業升級與發展對先進技術需求的快速增長,如果繼續依靠大量引進國外技術而不加強自主創新,我們不僅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而且會喪失競爭的先機。同時,隨著一些技術領先國家加大對我國進口先進技術的限制,先進技術特別是戰略高技術很難引進。更為重要的是,技術可以引進,創新能力難以引進。因此,無論從我國工業化進程看,還是從國際競爭形勢看,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都已經刻不容緩。

  自主創新需要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發揮著基礎與關鍵作用。國家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主要從事定向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大社會公益創新,提高他們的研發水平對於增強我國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意義重大。

  基礎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的規律,做出新的科學發現,創造新的科學知識,為正確認識世界和合理改造世界提供新的理論與方法。當今世界,基礎研究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成為科技進步的基礎與核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源泉與基礎。基礎研究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激光技術、半導體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都是基於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而産生出來的;基礎研究的重大進展往往可以推動高技術的重大突破,帶動新興産業群的崛起,促進經濟社會的重大變革。同時,基礎研究還是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人類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依賴於人才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知識結構的更新,而基礎研究注重嚴謹性和原創性,強調理論思維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是造就高素質人才的最佳途徑。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的創新實力和後勁。如果在這方面沒有堅實基礎和重大建樹,沒有原始創新能力,將很難在全球經濟分工中取得優勢和主動地位。

  戰略高技術研究是對增強綜合國力最具戰略影響的高技術領域。戰略高技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高技術,它建立在綜合性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具有前沿性和關鍵性以及知識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等特點,是一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戰略高技術還是當今世界科技、經濟和軍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因而成為各國競爭的核心。目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資源環境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能源技術、先進防禦技術等已成為對增強綜合國力最具戰略影響的高技術。戰略高技術的突破,能夠引領産業與技術發生跨越式發展和重大變革。比如,集成電路的集成度、速率和智慧化水平的提高,不僅使計算機的功能更加強大,使大型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大幅提升,使網絡傳輸的內容更加多樣,而且還帶動數字化教學、遠程醫療、網絡服務等領域的發展。納米技術的突破及新型納米材料的發展,將使海量信息處理、高速計算、通信、空間防禦等能力得到極大提高,促進機械、電子裝備進一步微型化和智慧化,並帶動與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相關領域新的技術飛躍。生物技術的進展,有助於研製出治本的基因藥物和新型醫療診斷方法,使醫學領域發生重大變革;有助於培育新物種,帶動農業發展;有助於生産環境友好型産品,創造出修復生態環境的新方法,帶動綠色生産和消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掌握戰略高技術,事關國家安全和主權維護。戰略高技術是新軍事變革的技術基礎,推動軍事變革從機械化時代轉向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精準打擊、光電、隱形、超限和新概念武器技術等正成為軍事科技競爭的焦點。戰略高技術依賴於自主創新,反映了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水平。一個國家如果不掌握世界領先的戰略高技術,就有可能喪失話語權、主動權和自主權,在全球競爭與合作中處於劣勢,在國家安全保障方面陷於被動。

  切實推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的跨越發展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充分了解我國國情及未來發展對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的需求,深刻認識世界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的發展趨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真抓實幹,在“十一五”期間努力實現我國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的跨越發展,為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撐,為我國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應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當今世界,基礎研究的動力不僅源於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認知慾望,而且源於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新需求,源於高新技術發展提供的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手段。推進基礎研究的根本在於確定優先領域,鼓勵學科交叉,選擇優秀人才和團隊,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和進行原始創新的自信心,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和環境,給予穩定和必要的支持,並適時調整機制,引入適度競爭。評價基礎研究的根本標準在於其科學價值、其在科學史中的地位和對人類經濟社會進步的影響力與推動力。戰略高技術創新源於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需求的拉動,源於新的科學發現與知識創新,源於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與突破,源於人類的創造欲和對宇宙進化、生命進化的學習與模倣。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新形勢,戰略高技術創新應面向全球技術前沿,著力加強關鍵技術與重大系統集成創新,並及時實現工程化、社會化和規模産業化。評價戰略高技術創新的根本標準在於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在於其對提升我國産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價值與意義,在於其對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帶動作用。

  推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重點,加強引導,集中資源,協同集成,走開放創新之路。制定學科政策,優選重點領域,鼓勵學科交叉,尊重學術自由,營造良好的國際交流合作環境,穩定支持優秀人才與團隊;支持開發重要産業的戰略高技術,積極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戰略高技術産業,積極參與制訂和主導重大高技術産業的國際技術標準,構建自主創新的技術基礎;適度超前部署戰略性前沿高技術研發與産業規劃;堅持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並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並重。

  推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在普及義務教育、全面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和完善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加強繼續教育,發展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國家、地方、企業和家庭都應增加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為高技術創新與産業化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産業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各類仲介人才。注重在高技術創新和産業化實踐中培育和發現人才。創造條件,積極吸引海外人才回國服務和創業。規範人才市場管理,促進市場合理有效配置人才資源。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社會氛圍。

  推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應加大投入,改善科技基礎設施,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體制。進一步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和市場環境,進一步明確政府、企業、國家研究機構、大學和仲介機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與職責,加快建設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緊密聯絡與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從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創新能力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