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科學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06日   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

  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我們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作為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思想的繼承和創新

  科學發展觀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我們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思想的基礎上,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進一步闡明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性和整體性,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它不是對發展過程的某些領域或某些問題的個別解釋,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基本規律的全面把握。也就是説,科學發展觀以更加系統的思想方法來認識發展的規律和發展的實踐,將發展所包含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各方面內容作為一個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系統來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形成了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認識。

  理論來源於實踐,豐富的實踐形成豐富的理論。我國經濟社會及其發展過程的複雜性、多樣性和獨特性,決定了科學發展觀內涵的豐富性。科學發展觀既是對豐富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社會實踐需求的産物。這就是: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面臨著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新矛盾、新問題,迫切需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正是發展實踐的迫切要求,使科學發展觀具有了統領全局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歸根結底體現在它的創新性上。科學發展觀的創新性不僅在於它具有內容的新穎性和認識的深刻性,而且更在於它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與尊重客觀規律的原則相結合,實際上就是將發展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結合,這是通過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而實現的重大理論創新。

  對發展的核心價值的認識深化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原則,表明我們黨對發展的本質、目的和意義的認識更為深刻、更為科學: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創造物質財富也是為了人的發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發展的意義在於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也就是全體人民能夠在不斷提高生産效率的基礎上分享物質文化發展的成果,實現人自身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曾經指出,人受物的統治是一種社會異化現象,並提出了未來社會的發展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強調“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強調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堅持把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我們黨的重要奮鬥目標。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明確要求,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科學發展觀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思想,特別是在繼承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的思想的基礎上,更為鮮明地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並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對發展目標和道路的認識深化

  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充分表明發展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因此,發展目標應具有全面性,即努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又反過來影響生産力發展的思想,奠定了社會全面發展的理論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黨一直致力於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毛澤東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論述,就十分強調統籌兼顧的重要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同時在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方面進行了許多重要的探索。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不可否認,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對客觀規律認識的局限,在發展目標問題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比如更多地強調經濟發展、相對地忽視社會發展,從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環節。這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江澤民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江澤民同志集中全黨智慧創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作出了深刻論述。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強調了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並對其含義作出了更為明確的概括,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實現全面發展,必須在更高發展水平上處理好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這就要求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既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面發展的正確道路。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發展進程中矛盾的産生不可避免,而矛盾的不斷解決又推動著發展進程。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可以説是我國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同時又是許多新矛盾新問題不斷産生的時期。這些矛盾和問題的産生,同我國工業化的獨特性相關。人類迄今為止的工業化過程經歷了200年—300年,但所有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和不足1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0%。我國有13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近22%。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要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實現從傳統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必然會面對人類工業化進程中曾經或者可能發生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而且這些矛盾和問題會表現得更為集中。與此同時,我國的發展本身也會導致一些矛盾和問題,比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利益關係更加複雜、利益格局不斷調整問題,等等。因此,通過統籌各方面關係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問題,就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原則和內涵。

  對發展的代際延續原則的認識深化

  人類近現代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工業化。工業化的根本性質,就是採掘和使用自然資源(包括能源)進行加工製造,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在工業化過程中,經濟和社會結構會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發展經濟,必然會消耗資源和影響環境。但問題是,地球上的資源有限,許多資源不可再生,環境破壞超過一定的限度是不可恢復的。所以,科學發展觀強調實現可持續發展,即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理論的運用和闡發,體現了在發展問題上的長遠眼光和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崇高追求,是遵循發展的代際關係原則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了最具長遠眼光的論述和設想。他們不僅批判資本主義對人的剝削,也批判資本主義對自然的掠奪,進而對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係作出了精闢論述,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未來作出了科學預測。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於共産主義社會的設想,可以説就是對社會永續發展的經典描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人民懷著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希望通過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為子孫後代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主義國家。但由於對客觀規律認識不夠,特別是對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缺乏科學把握,結果出現了國民經濟以及人口、資源、環境嚴重失調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認真總結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不僅認識到發展經濟是中心任務,也認識到發展經濟必須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在這一時期,我國開始把控制人口增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而當經濟發展特別是過度開發造成資源環境嚴重破壞時,我們黨果斷採取一系列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政策措施,明確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集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臨的一個艱巨任務是,為了把過去失去的時間搶回來,讓國家儘快強大起來,讓人民儘快富裕起來,必須加快發展,因而更加強調經濟增長的速度。各地都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以取得較快的發展速度,因而在資源開發上實行“有水快流”的政策,加之有關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健全、落實不到位,結果導致了比較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現象。正是針對現實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黨明確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為我們堅持發展的代際延續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現實路徑。(執筆:陳佳貴 金 碚) 

 
 
 相關鏈結
· 袁純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 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
· 交通部舉辦“交通大課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 袁純清強調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土地管理和調控工作
·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促進鐵路持續快速高效發展
· 曹剛川:落實科學發展觀 開創軍隊外事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