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周婷玉、張景勇)千姿萬態、風情各異的古村鎮是中華大地上的優秀文化遺産。但有些古村鎮表面看風格猶存,而實際上內部遺存不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向今年政協大會提交的提案建議,為重要的古村鎮建立小型博物館,不讓它們成為“文化的空巢”。
“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在古村鎮中,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古村鎮中,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産絕大部分在古村鎮中。”馮驥才説,但是在現代化和城市化的衝擊下,古村鎮消失很快。一方面,是以建築為主體的整體上的瓦解,如竹樓變洋樓;另一方面則是村鎮內部歷史文化遺存的大量流失。
馮驥才認為,文化遺存的流失與近20年大批古董販子走村串鄉,穿街入戶,上門“淘寶”有著直接關係。百姓不了解這些遺存歷史文化的價值,許多與其地域有重要關係的文獻與器物被廉價買走。
“這些古董販子在金錢利益的驅動下,足跡遠及內蒙古與西藏最偏僻的古村落,致使許多少數民族古老的村寨中已很難見到傳衍久遠的遺存。”馮驥才對此深感痛心,他指出,保護古村鎮,既要保留古老的村容鎮貌,更要留住它的內含。“否則這些古村鎮即使保留下來,也成為記憶的真空。”
“當務之急需要做的是在這些重要的古村鎮建立博物館。”馮驥才建議,博物館要小型且富於實效,不能勞民傷財。條件較差的貧困地區,甚至只需先有幾間房,以搶救性收集為主,收集內容包括特色傢具、古代農具、歷史文獻、文化器物,以及其他各類文化遺存,然後進行整理、分類、陳列。
同時,各地古村鎮博物館應各具特色,要突出地域特色,或重點突出某一種當地富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避免建成簡單統一格式的村史博物館或民俗博物館。
馮驥才特別指出,要明令禁止古董販子到古村鎮“淘寶”,杜絕遺存的流失,把千百年的文化成果留在本地。同時,要向村鎮百姓普及遺産知識,保護好古村鎮的文化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