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吳晶、李興文)全國政協委員、江西民生集團董事長王翔曾因害怕“露富”而“小心翼翼”,而今他不僅積極參與慈善事業,還為推動慈善立法向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提出提案。
“希望法律可以助慈善一臂之力。”王翔説。
近年來,中國社會貧富差距逐漸加大。按照國際界定的每人每天必須消費1美元的最低生活標準,中國貧困人口總數仍以億計。與此相對照的是來自中華慈善總會的統計:擁有八成社會財富的中國內地富人對慈善事業的捐贈小于15%。
王翔説,中國有捐款記錄的企業只佔企業總數的1%,而一般西方國家有捐款記錄的企業佔企業總數的90%。企業家不願"樂善好施"既是出於"怕露富"、"居安思危"等心態,也是由於慈善立法和體制的缺位。
據他介紹,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我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條文過於簡單,難以滿足社會救助的實際需求。雖然我國已制定慈善捐贈稅收激勵政策,但標準不統一,向不同的慈善組織捐款,捐款者享受的稅前抵扣所得稅幅度也不盡相同。國企更是因為其利潤要納入政府部門對其考核而"不積極"。
來京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代放指出,我國慈善機構與西方慈善機構隨時公佈善款來源和去向的運行機制相比,仍需完善。此外,手續繁多,程序拖遝也使不少人對捐款望而卻步。
黃代放説,在西方發達國家,慈善事業是社會財富分配的"第三隻手",也是縮小貧富差距的有效手段。中國應制定專門的慈善立法,借鑒發達國家利用稅收杠桿促進慈善業發展的做法。
從最早受邀參與"獻愛心"活動到自發捐贈,王翔坦言自己對慈善事業的認識也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深入。他創立的民生集團20多年來累計向公益慈善事業捐贈約2000萬元。
王翔説:"我對慈善事業的認識與國家改革開放後慈善事業發展同步。"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慈善事業蓬勃興起,政府在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主導作用開始顯現。
據統計,目前中國慈善民間組織逾28萬個,全國已初步形成社會捐助服務網絡。志願服務者隊伍已逾1億人次。
兩位民營企業家都期待,隨著國家對慈善事業的關注和扶持與日俱增,更多的民營企業家能夠成為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