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代表委員評點06年教育事業實現優先發展科學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08日   來源:教育部網站

    全國小學招生人數4年來首次回升,增加57.6萬人,大量農村兒童進入正規學校就讀;中職招生增加75.8萬人,使得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歷史性地接近60%,高中發展瓶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高校招生增幅下降5.7個百分點,國家宏觀調控目標初步實現——教育部有關部門3月7日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亮點頻現,贏得了“十一五”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局。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會公平。”這兩天來,代表、委員們對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説的這句話感觸很深。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央逐年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方針政策,推動了教育事業的優先發展、科學發展。面對“新鮮出爐”的2006年教育事業發展數據,代表、委員進行了評説。

    農村教育投入加大

    小學招生人數回升

    【數據】

    2006年,全國小學招生1729.36萬人,比上年增加57.61萬人,是連續3年下降以來的首次明顯回升。招生人數增長主要體現在農村,全國有23個省份農村小學招生規模均有所增加。全國初中招生1929.56萬人,超過小學畢業生人數,這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2006年,全國初中階段寄宿生為2221萬人,佔在校生總數的37.27%。全國有7個省農村初中寄宿生所佔比例超過50%,全部為中西部省份,其中西藏、廣西和雲南3個省份該比例超過70%。

    【解讀】

    在學齡人口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小學招生數出現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於“兩免一補”政策的推行,部分農民工子女返回老家讀書,使得當地小學招生人數比過去有所增加;二是由於各地落實新的《義務教育法》,使相當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得以進入流入地公辦小學讀書。中西部農村寄宿生所佔比例較高,有7個省農村初中寄宿生所佔比例超過50%,表明近年來中央和各地大力推進的農村寄宿制工程取得明顯成效。

    【點評】

    全國政協常委、寧夏政協副主席朱佩玲:這説明2006年我國“普九”取得很大的成績,主要體現在西部,比如我們寧夏,去年提前一年完成“普九”。統計公報顯示的義務教育發展的幾個數據變化,比如,小學招生人數本來是負增長,現在轉為上升,且主要增量在農村,這是國家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取得的顯著成果。尤為可喜的是,初中招生人數大於小學畢業生數,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兩免一補”吸引了大量輟學的孩子返回校園,而且初中寄宿生的比例超過了半數,很好地解決了西部農村孩子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很令人鼓舞!

    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師大校長王利民:這些統計數據是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我國義務教育面貌發生這麼大變化,充分説明本屆政府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切實承擔起義務教育責任。之所以有這些亮點,與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出臺有關。如“兩基”攻堅、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兩免一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等等。在“普九”工作過程中,家長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所以對女童上學、控制輟學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認識,這些都説明農村教育在逐步提高。

    中職擴招初見成效

    普職協調實現在望

    【數據】

    2006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招生1602.6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9.2%。其中普通高中招生871.2萬人,中職招生731.4萬人。中職招生人數的大幅增加,是高中階段招生規模擴大的主要原因。由於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中階段普職招生比例明顯縮小,2006年普職招生比例從2001年的58.3:41.8縮小到54.3:45.6,縮小4個百分點。

    【解讀】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9.2%,這是一個值得歡欣鼓舞的數字,意味著這個我國“十五”期間唯一未能實現的基礎教育發展目標,終於在“十一五”開局之年得以實現。這一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於中職教育的大發展。並且,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連續兩年來的增速都超過了10%,如果繼續保持這一增速,則今年有望提前實現《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的“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的目標。

    【點評】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上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潘守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對地方經濟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大有利於培養出一大批各種層次的技能人才。如今大批農村孩子選擇中職,畢業後除部分考入高職院校外,相當一部分中職畢業生回到農村,並帶動起當地養殖業、種植業等産業的發展。在浙江,特別是以紡織業為代表的家庭工業,都給中職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陳益群:産生這些變化重要的原因是,地方黨政領導看到了職業教育在發展經濟、提高勞動者素質、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對職教的經費投入。職業教育是加速國家建設的動力源,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助推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潤滑劑,可以説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發展職業教育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事,還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共同出力。

    相對穩定高招規模

    重點提高教育質量

    【數據】

    2006年,全國普通、成人本專科(高職)招生724.44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高職)招生540萬人,比上年增加35.54萬人,增長7.05%,增幅同比下降5.7個百分點。全國共招收研究生39.79萬人,比上年增加3.31萬人,增長9.07%,增幅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

    【解讀】

    2006年5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第135次常務會議決定,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之後,國務院召開了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招生管理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要求,部署了工作。各地各部門堅決貫徹國務院的決定,採取了一系列加強調控和管理的措施。正是在此基礎上,高等教育協調了學校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之間的關係,較好實現了預定的宏觀調控目標。

    【點評】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黨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5月作出了進一步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戰略決策,擴招的成就有目共睹。如今,高等教育應該更多思考的不是數量的增加,而是質量的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構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這裡的關鍵在於協調學校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關係,將這幾大要素統一協調到最佳均衡點。要樹立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這樣一種辦學理念。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大學校長唐紀良:高等教育把握髮展節奏,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一方面,要正確處理高等教育內部的各種關係。要正確處理好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之間的關係;數量擴大與質量提高的關係;內涵發展與外延擴張的關係;眼前和長遠的關係;規模發展與增加投入、改善條件的關係,等等。另一方面,要正確處理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既要考慮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需要,也要考慮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既要考慮規模發展的需要,也要充分考慮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等等。

 
 
 相關鏈結
· 陳至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事業發展全局
· 教育部部長周濟解讀十一五中國教育事業三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