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中醫是‘偽科學’,我堅決反對。‘偽科學’是用科學的名義兜售不科學的內核,而中醫恰恰是有科學的內核,卻沒有用科學的表述方式。”談起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獻研究所所長王旭東委員可謂“愛之深,憂之切”。
讓王旭東委員自豪和樂觀的是,中醫藥的臨床有效性是被三千年來的實踐所證明的,它著眼于整體、注重調節人體內部環境的治療理念也有其卓越之處;讓他憂心和焦急的則是,“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都與三千年前大不相同了,已經理解不了古人對中醫理論的闡釋,而中醫在這方面進步不大,至今沒有一個科學的、易於現代人接受的表達方式。”
因此,怎樣科學地闡釋傳統中醫的價值內核、思維方式,就成了王旭東委員眼中最急迫的事。“我們的中醫研究現在有兩個誤區,一是太‘現代化’,用現代科學生硬地‘解剖’中醫,在不理解中醫精神內核的情況下,片面地研究中醫的‘零件’和‘技術碎片’;二是盲目復古,認為多讀中醫古籍就能解決問題。但古人因為認知方式的感性化和思維方式的局限,留下的很多理論難免附會,不理解他們的思想只讀理論,反而會有負面作用。”王旭東委員舉了大量的例子,耐心地解釋著自己的觀點。
“這種誤區,也影響了中醫人才的培養。”王旭東委員有感而發:“我們招來的一些學生,從小學的就是西方科學,對中國古代哲學缺乏基本的了解。一接觸中醫理論,他們覺得整個話語環境都變了,學不懂,也沒興趣學。這樣的學生以後行醫,連臨床有效性都保證不了,那麼中醫的發展還靠什麼支撐呢?”談及此處,王旭東委員語調愈加熱切:“所以,中醫要想與世界醫學對話,必須把本身深蘊的價值內核與思維方式告訴世人、告訴後學;只有先取得人們對此的理解,才能談得上發展與創新。”(記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