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朱禮厚代表:缺專門人才成制約農村文化建設瓶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記者 劉雲伶)“陽泉市共有農村文化室332個,文化員全部為兼職,幾乎沒有人可以一門心思服務農村文化。”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陽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禮厚説,專門人才奇缺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建設的“瓶頸”,應引起各級政府重視。

    朱禮厚代表説,基層文化隊伍網絡不健全,文化員素質參差不齊。基層文化員專職不專幹的現象屢見不鮮,多數基層站室人員業務素質低,培訓考核機制不健全,工作能力不強,在文化活動中,不能很好履行組織輔導的功能。有些文化員被作為其它人員派出包村、包隊或長時間抽調從事其他工作,導致文化隊伍外強中乾。

    朱禮厚代表認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基層文化隊伍是當務之急。地方政府應採取有效措施,優化隊伍結構,切實解決好基層文化機構設置、隊伍穩定、人員待遇問題。

    同時,一些人大代表建議,文化專職人員要採用聘任制競爭上崗,不拘一格聘用確有特長的民間藝術人才,鼓勵專家學者到鄉鎮文化站挂職鍛鍊。建立健全農村專兼職文化骨幹人員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農村文化骨幹的業務素質。建立健全鄉鎮農村文化骨幹人員的人才庫,逐步形成縣、鄉(鎮)、村三級的文化骨幹網絡。

    新農村建設呼喚新農村文化

    一些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老百姓的文化消費能力大大提高,但相較而言,能夠提供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還遠不能滿足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陽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禮厚説,由於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常常陷入困難重重的境地,一些特困農村很少有真正的文化生活。

    朱禮厚告訴記者,很多鄉鎮、農村文化站都不同程度存在萎縮、滑坡現象,大部分文化站設在鄉鎮政府、村委會院內,成了內部活動室。有的文化站設施被任意擠佔挪用,造成文化場所日益縮小,甚至陣地丟失;有的文化站只有幾張桌子,多年來未購置圖書、樂器及體育器材,甚至連一台錄音機都沒有,致使文化站的服務功能弱化,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有的文化站還是創建文化縣初期的裝備,已過10年,仍無改觀。

    “不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就會乘虛而入。”朱禮厚指出,由於文化設施和活動匱乏,很多農民農閒和不打工時都以麻將打發時間,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滿足農民文化需求應是建設農村和諧文化的題中之義、當務之急。

    令人欣喜的是,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07年將安排資金25億元,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農村基層為重點,積極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代表們認為,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繁榮農村的文化生活。

    讓農村文化告別“無米之炊”

    “農民當然想有自己的文化,可沒有錢,鄉村幹部再‘巧’也難為‘無米之炊’啊!”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晉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巧珍説,農村文化與新農村建設有些“脫節”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各級政府用於文化事業的經費嚴重不足。

    馬巧珍告訴記者,很多縣、鄉文化館經費均為人頭費,業務活動經費根據活動內容、形式,以財政下撥為主,但數量很少。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陽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禮厚説,很多縣區、鄉、鎮、街道基層文化單位的業務經費更為拮據,如陽泉市平定縣作為全國文化模範縣,用於文化事業的經費也只達到當地財政總支出的0.67%;郊區用於文化事業的經費更少,只達到0.4%。

    朱禮厚説,一些鄉鎮文化活動,特別是節假日、廟會期間的活動,不搞老百姓不答應,搞又苦於經費不足,只好將就地搞些小節目應付。

    馬巧珍建議,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不斷提高用於鄉鎮和村的比例。確保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文化室的日常經費開支和配齊專兼職工作人員。同時,還應提供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研究、創作和培訓等相關經費。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演出、放映的投入,派專業文化藝術院團和電影公司下鄉,解決農民“看電影難”、“看戲難”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徐承雲説,對於很多基層農村來説,要想填上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的這個缺口,政府加大投入僅僅是一方面,還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政府可積極調動社會力量,鼓勵農民以個人或合夥、股份投資等形式發展文化産業,鼓勵企業或招商引資創建文化産業,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資體系,加快農村文化建設。

    農村文化建設要走出“節日表演”誤區

    “很多農業縣區彙報農村文化,張口就是節日和大型活動搞了多少演出,好像文化建設就只有節日才搞。”一些人大代表建議,農村文化建設要走出“節日表演”誤區,要以經常性的文化活動塑造新型農民。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晉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巧珍説,很多農業縣區文化活動經常性開展不夠,且內容形式單一,形成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一貫制的格局。這些地方主要以文藝隊伍遊行、文藝匯演、民間藝術展演等傳統文化活動為主,市區、街道主要以秧歌、鑼鼓等街頭文藝活動為主,但這些文化活動只在重大節日和廟會期間才集中舉辦,農民看得很不過癮。

    馬巧珍代表指出,問題的癥結就在於,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沒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還不能很好地調動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對基層文化活動的創新、發展引導也很不夠。

    馬巧珍建議,各級政府應建立多形式、多層次、長期的文化活動機制,創新文化活動內容和文化活動形式。要以豐富多樣的文化內容吸引農民,為農村文化發展搭建一個好平臺,把文化下鄉的示範作用與建立文化下鄉長效機制結合起來,促進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相關鏈結
· 文化部副部長:兩級文化體系共同建設新農村文化
· 山西省建立農村文化院室9248個文化宣傳隊3291支
· [文化惠農]改善農村文化設施
· 文化部召開會議部署“十一五”期間農村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