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報告解讀
 
如何理解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9日   來源:國研室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8%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

    一、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反映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意圖的導向信號。經濟增長、物價水平、失業率以及國際收支是從經濟總量、供求平衡、勞動力資源利用和對外經濟聯絡四個方面綜合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主要指標,也是政府把握經濟冷熱、民生水平和對外經濟關係的重要指標。這些指標的預期目標,是中央政府綜合考慮國內和國際多種因素提出的,反映了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是向市場、企業和地方政府發出的導向信號,也是經濟主體開展經濟活動需要考慮的宏觀環境。正確理解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有利於各級政府搞好宏觀管理,微觀經濟主體發揮經濟活力,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二、提出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是要在促進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2003年以來,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2007年達到了11.4%。在實現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環境也付出了很大代價。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十一五"規劃提出了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約束性目標,各地區各部門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2007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在上年下降0.2%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了3.27%;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從2006年增速比上年減緩轉為比上年下降4.66%和3.14%。但是,這與"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五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降低20%、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別降低10%的目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節能減排形勢依然嚴峻。究其原因,主要就是重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速度偏快。同時,在經濟快速增長中,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增長方式粗放問題仍很突出,不利於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必須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經濟增長速度,同時要促進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發展方式,深化改革,加快社會建設上,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提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是由於2007年價格上漲對2008年價格的翹尾影響較大,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較多,同時必須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2007年5月份以來,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出現較大幅度上漲,12月與上年同期相比漲幅達到6.5%,全年平均上漲4.8%,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食品類價格漲幅達到12.3%,影響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4.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生豬生産下降和受國內大豆、油料作物減産及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影響,豬肉和食用油價格大幅上漲帶動了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價格上升。據測算,2007年價格上漲將對2008年價格水平形成3.4個百分點的翹尾影響。還應看到,儘管當前價格總水平的上漲還是結構性的,但推動價格繼續上漲的國內外因素還很多:經濟增長已經連續五年超過10%,"三過"矛盾尚未根本解決,社會需求過旺;石油、鐵礦石、煤炭等資源性産品價格大幅上漲,加上資金、勞動力和環保等成本費用提高,企業生産成本上升;近幾年我國一些初級産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對我影響較大;一些資源性産品價格關係需要理順;市場秩序不夠規範、物價預期上升等因素也會推動價格上漲,控制物價的難度加大。此外,必須考慮居民、企業等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因此,客觀分析,2008年價格總水平會較高,但必須努力避免物價漲幅過大。

    四、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是發展經濟,保障和改善民生執政理念的體現。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政府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過去五年,我國經濟持續保持10%或略高一點的快速增長,國家財力明顯增強,各級政府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從財稅、金融等方面加大對就業的支持力度,五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3%。雖然2008年預期的經濟增長速度低於前幾年的實際增長,但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同時,加快服務業發展將有利於增加就業。針對勞動力總量增加較多,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2008年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特別是要加強就業和創業培訓,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支持創辦小型企業;加快建設城鄉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深入開展對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努力增加就業。

    五、提出國際收支狀況有所改善,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國際收支不平衡特別是貿易順差過大是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主要受多種因素影響,需要客觀看待,並努力加以解決。上世紀90年代末,國際産業加快從發達國家向我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生産能力也部分轉移到我國,再加上前幾年國內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盲目擴張,以及低水平加工貿易外資的持續進入,使我國具備了大規模出口的生産條件。在國際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這些産能近幾年得到釋放,加快了我國的出口增長,而同時,由於我國對發達國家高技術産品和先進技術等進口需求因意識形態原因受阻,進口增長相對較慢,造成了貿易順差過大。2006年以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促進貿易平衡的措施,效果已開始逐步顯現。2008年,在國際貿易規模繼續擴大,我國産品國際競爭力較高的情況下,預計我國出口仍將保持一定增速。但隨著世界經濟增速放慢、我國抑制"兩高一資"産品出口及鼓勵進口等政策的效應顯現,出口速度會有所放緩,而進口規模將繼續擴大,貿易順差增長將會減慢;同時,穩步擴大對外投資等政策措施的實施,也將有利於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