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姚潤豐、馮曉芳、趙曉輝)“全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産,2007年産量超過1萬億斤。”——這是政府工作報告列舉的過去五年我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自然災害頻發、資源約束加劇的情況下,糧食連續增産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1萬億斤糧食保障自給到底夠不夠?連年增産為何還要警鐘長鳴?如何建立糧食穩定發展長效機制?如何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成為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和熱議的話題。
連續四年增産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糧食安全,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出5個一號文件既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2007年,全國糧食産量達到50150萬噸,實現了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四年增産,實現了糧食種植面積、單産、總産同步增長。
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副部長尹成傑認為,糧食産量達到1萬億斤的水平,標誌著糧食生産由恢復發展轉向穩定發展。近幾年來糧食生産發展的最寶貴經驗是惠農政策的充分發揮,國家先後取消農業“四稅”,實行“四補貼”,農民每年減負約1250億元。初步建立了符合國情、財政綜合補貼與財政專項補貼相結合、管理逐漸規範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去年種糧農民直接受惠的財政支農投入超過7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
“連續四年增産,也得益於科技興糧的巨大貢獻和積極應對自然災害的挑戰。”尹成傑代表説,近些年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及各地農業部門大力實施優糧工程,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增糧工程,科技進步對糧食增産作用明顯。此外,在近幾年乾旱、洪澇、低溫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頻發的態勢下,各地及時抗災救災,大大降低了災害損失。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仁壽縣縣長李酌表示,仁壽縣有農業人口142萬人。近年來,國家相繼實施了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改善了糧食生産基礎條件的同時,也提高了糧食生産的比較效益,讓種糧農民有利可圖、有錢可賺,從而調動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積極性。
1萬億斤糧食保障自給夠不夠?
2007年以來,國際糧價大幅上漲,世界穀物儲備下降到自198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全球糧食價格一路上漲的壓力之下,有關“中國糧食威脅論”最近又熱鬧起來。這樣的情形,很容易令人想起中國的糧食能否確保自給?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表示,由於石油等能源價格不斷攀升,生物燃料工業對玉米和大豆、油菜子等油料品種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近幾年全球糧食供應形勢趨緊,國際穀物價格維持在較高水平。“就目前國內情況來看,2007年中國糧食生産連續第四年豐收,總産已達10030億斤,糧食消費平穩增長,當年産需基本平衡。因此國家糧食庫存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糧食供應有保證。”他説。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寧説,每年中國人吃飯需要糧食9700億斤左右,我國7億多農民居住在農村,每個農民都有承包地,自己的口糧是有能力解決的。但是,在新增糧食需求中,工業用糧需求最值得關注。
尹成傑代表分析認為,由於世界一些國家糧食減産和價格走高,以及我國糧食需求量大的特點,通過國際糧食市場平衡國內供給的餘地很小、制約很大。“雖然農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在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沒有改變;雖然這幾年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斷提高,但糧食供求偏緊的態勢沒有改變。”他表示,確保國民經濟穩定發展,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必須保持糧食穩定發展。
糧食連年增産為何還要警鐘長鳴?
“絲毫不能放鬆糧食生産。”政府工作報告在對2008年主要任務的部署中,糧食安全的基礎性地位被突出強調。
雖然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喜人,但糧食生産為何不能有半點懈怠?尹成傑代表認為,國際糧食市場、氣候因素、農業勞動力結構的變化以及政策激勵作用減小、社會需求增加等,都使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壓力加大。近幾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呈明顯加快趨勢,這一方面使得農業勞動力結構素質下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商品糧的需求量,糧食供給壓力增大。據測算,近幾年由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城市消費需求增加、工業消費增加等因素,每年糧食消費增加商品糧100億斤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種糧效益偏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與1996年相比,2005年水稻、小麥和玉米3種糧食作物平均直接費用上漲了18.7%,2006、2007年每年仍以6%至8%的速度繼續增長。2004年至2006年,我國糧食每畝實際收益分別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下降趨勢。由於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影響了一些地區糧食播種面積的穩定和增加。
聶振邦委員表示,從長遠看,中國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缺乏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擴大的餘地較小,單産水平穩步提高的難度較大。再加上國際市場多方面因素對國內糧食供求和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保持國內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難度確實在加大。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種子協會秘書長李愛青表示,隨著化肥、農藥、農機和勞動力等價格的逐年提高,儘管扶持糧食生産的政策不斷加強,但總體來看,政策性補貼對種糧農民的激勵作用在逐年下降。與此同時,糧食生産成本也在持續增加。
如何建立糧食穩定發展長效機制?
尹成傑代表認為,雖然糧食生産實現連續四年增産,但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極為重要的任務。要堅持立足國內保證糧食基本自給,立足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基本方針,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産穩定發展,力爭今年有一個好收成,國內糧食生産水平穩定在10000億斤以上,並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如何建立糧食穩定發展長效機制?尹成傑代表建議,國家要進一步鞏固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實行政策傾斜和種糧補貼,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項目扶持力度,幫助主産區加快發展養殖業和農産品加工業,充分調動糧食主産區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基礎條件,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立以各級政府為主體的投入機制,主要是增加小型農田設施建設投入,加快中低産田改造。通過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加快推進標準農田建設。引導社會力量投入建設糧食生産基礎設施。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岳德榮建議,要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推進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建設。目前的農業科技投入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在農民增收以及實現農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我國的技術支持遠遠不夠。
“到2006年底,我國的總耕地面積只有18.27億畝。人口在繼續增加,群眾對食品消費的需求在不斷增長,為了確保糧食安全,18億畝耕地是必須保障的底線。”李酌代表提出,非農業的建設用地在開工建設之前必須通過審批,不少於18億畝耕地這根紅線,不能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