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惠子)全國政協委員、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在此間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探月工程的第三步“回”正在論證,若順利,2017年前後能完成,至於目前的嫦娥一號,“將盡可能延長其壽命,把衛星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葉培建説,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繞”已經實現,準備發射第二顆繞月衛星,第二步“落”正在努力,預計2013年前後實現。他説,相比前兩步,“回”的難度更大,不僅要完成“落”的全部過程,還要返回,但這一步一定要走,中國載人航天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能夠把衛星發射出去,再回收,將來人要上月球,也要解決“回”的問題,如果國家能夠支持我們順利立項並且現在就開始前期技術準備,2017年前後則可以完成,目前正在做探月三期“回”的深化論證。
他説,目前月球探測主要靠儀器設備完成,當然最好是能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在地面上對樣品進行精密分析,“採樣品雖然只是個現象,但這個技術反映了我們的機器人技術、控制技術的水平,能返回來反映了我們月面的再起飛、空中的交會對接、再返回等一連串技術”,航天技術是眾多技術的集合,代表著國家的綜合實力。
葉培建説,2013年前後計劃把中國自己的探測器系統(包括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俗稱月球車)送上月球,第二步“落”同樣是“從來沒做過的”,遇到的問題比如説“如何落下去不摔壞”,“如何安全軟著陸”等。
他説,著陸器工作一年,月球車工作三個月,都要過夜,月球上一個晚上相當於地球上14天,見不到太陽,沒有電能,又不能加熱,設備如何工作、如何保溫——這些都是嚴重的工作挑戰;另外,月面勘測的大量數據要從38萬公里外傳回,對數據傳輸的速率和誤碼率,即測控系統和數據傳輸系統,以及月球車行走時的導航,都帶來了很大挑戰。“國家已經正式批准這一探月二期工程,並組織了隊伍,技術攻關工作已經開始。”
葉培建説,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繞”的完成還需要2009年前後發射嫦娥二號,從而進一步完成四大科學目標,併為二期工程的落月做一些試驗,其完成科學目標的有效載荷會比第一顆星有進一步的提高,衛星軌道高度要從200公里降到100公里,衛星的能力有所提高。
他説,嫦娥一號的設計壽命是一年,若能延長壽命,則可以獲得更多的科學數據,“如果一年後能延長衛星的壽命至三個月甚至半年,衛星還具備能力,我們可以讓它再做些事情”。
他説,許多國家已經提出在探月領域與中國合作的願望,中國一定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開展國際合作。
葉培建説,從科學的發展規律看,中國載人登月計劃第一步為“探”,第二步則為“登”,即實現人登上月球再回來;第三步為“駐”,即在月球上停留一段時間,“中國目前還沒有任何載人登月計劃”。
“月球之後,具有豐富科學含義的火星、小行星將是下一步目標,但目前,中國還沒有火星探測計劃。”他説。中國目前正與俄羅斯開展一個火星探測項目,對火衛一進行探測。
“從科學上來説,這具有一定意義,但這不代表中國人自己探測火星,探測火星的根本是要掌握從地球到火星的這段飛行。中國具備用自己的運載火箭、自己的飛行器和測控系統完成火星探測的能力,當然還需做些努力,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