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崔靜、叢峰、趙曉輝)“開完會,我得趕緊回去做林業規劃。一年之計在於春呀!”儘管身在兩會,袁妙枝代表依然唸唸不忘村裏的造林任務。
3月12日,是全國第30個義務植樹節。玉蘭花開,在花影映襯的房間裏,被稱為“治沙勞模”的河北省張北縣張北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袁妙枝代表給記者講起了她造林治沙32載的酸甜苦辣——
我從小生長在河北省的壩上高原,父母也是從事林業工作的。上大學選擇專業時,父親建議我“學林吧,將來幫助咱壩上造林”。於是,我考進了河北林業大學山地造林專業。1976年畢業後,我回到張北縣大囫圇鎮搞起了林業規劃,從此與造林治沙結下不解之緣。
那時的張北縣,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農民貧窮落後,一年種兩次莊稼卻只能有一次收成。第一次種下,被大風一吹,莊稼就都被吹走了,還要種第二次。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農民找到合適的樹種,造林治沙。
從那以後,我每天騎著自行車到村裏查看土地情況,辨別土壤類型,丈量土地邊界,試驗樹種。一個女同志做這些事難呀!壩上地區丘陵多,很多地方自行車騎不上去,我就爬上去。1978年搞林業普查,那年冬天特別冷,下大雪,我在雪地裏深一腳、淺一腳地走,直到把土地全部丈量完。
做樹種試驗需要土地,可我自己沒有地,只能借農民的空閒地搞試驗。農民最初不相信。我栽下兩棵李子樹苗,農民挖苦説壩上祖孫三代沒種出過李子樹,你就有恁大能耐?有個農民老漢還從土堆裏把樹苗翻出來,結果看到小樹苗上挂著7個李子,從此再不搗亂了。
1982年我剛到張北鎮時,那裏的林木覆蓋率只有10%,現在已經達到30%了。我對張北鎮的每一塊土地都特別了解。村上的人常説,地界不清了找誰?找袁妙枝。我成了他們的“活地圖”。有一年,張北鎮兩個鄉出現林地糾紛,這些樹是什麼年代栽的?屬於誰?我心裏最有數。我啥也不説,砍下一棵樹,一數年輪,這個事就解決了。
要説種樹的好處,那可大著哩!林業可以防風防沙、防旱防寒、防冰雹,還能保土保水保氧氣,造林的好處好多好多。沒有林業的發展,很多地方就沒有靈氣。造林還可以調整農民的種植結構,給農民增收。以前農民都是廣種薄收,可四週造林後,改善了種植環境,改變了氣候條件,農民的種植面積雖然減少了,但産量提高了。有些農民還在地裏打上井,變成水澆地,産量就更高了。現在我們壩上的菜口感特別好。
現在農民都明白,要致富,還得多種樹,我的工作也就更忙了:冬季要在屋子裏進行圖紙規劃,等到3月中旬就要到野外進行實地勘察規劃,4月20日開始植樹造林,直到6月初,大面積的造林工程完成後,又要開始進行小面積育種,檢查造林成活率、除草、噴藥。春季造林成活率不高,秋季還要補植,等到了冬季,又要給農民開展科技培訓,到每家每戶給農民講林業知識、農業知識、栽培技術、管理技術……一年365天,哪天都不閒著。
我搞了半輩子的林業,看到樹就感覺特別親。下輩子,我還得搞這一行。現在要做的事還多著哩,我得幫著農民變得更富裕呀!現在壩上基本都是生態林,我們要逐步走向經濟林,讓農民樹上能結果,樹下能種田。我們還要實現産業化、打造我們自己的龍頭企業、把産品銷售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