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鄭粉莉代表:我的成長留下了改革開放30年的印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新華社記者楊一苗、劉文國)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鄭粉莉代表關心環境保護、婦女、教育、土地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從陜西貧困地區的農家女孩,成長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鄭粉莉説:“我的成長和身邊發生的種種變化,都深刻留下了改革開放30年的印跡。”

    鄭粉莉出生在陜西省藍田縣一個小村,這裡雖然距西安市不遠,卻因為交通不便而非常貧困。1978年,18歲的鄭粉莉準備衝刺第二年的高考,那年的冬天讓她至今難忘。“每個星期天晚上,我都背著家裏蒸的玉米麵饅頭作為一週的口糧來到學校。那年冬天很冷,我們每頓飯都是喝一碗白開水,和凍得像石頭般硬的饅頭一起下肚。”鄭粉莉説。

    睡大通鋪、吃玉米麵饃,這些對鄭粉莉來説都不算什麼,最困難的就是學習條件的艱苦。雖然就讀于全縣最好的中學,但因為教室裏沒有燈,晚上自習時,鄭粉莉只能和同學們一起在蠟燭微弱的燈光下學習。

    那一年,在全校參加高考的400多名學生中,只有十幾人考上了大學,鄭粉莉就是其中之一。鄭粉莉説:“我是恢復高考制度後的第三批大學生,當時要考上大學確實非常難。現在中學畢業生進入高等院校的入學率超過了20%,説明中國教育邁向公平取得了很大進展。”

    1979年是鄭粉莉上大學的第一年,這時她已經感受到了家鄉生活的變化。以前只在過生日和過節時才可以吃到的小麥粉,由於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自己家裏已經能天天吃到了。

    在西北大學地理系本科畢業後,鄭粉莉來到陜西省咸陽市楊陵區,進入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讀研究生。因為聚集了大批農林水方面的專業人才,這裡被稱為中國的“農科城”。

    初到楊陵,鄭粉莉驚訝于這裡的落後。全區只有一家商店和兩條水泥馬路,她一下子覺得從城市來到了農村。因為學的是水土保持,鄭粉莉要經常去外地出差,那時從楊陵到革命老區延安,400多公里的路程坐吉普車要整整走三天。

    研究生畢業後,鄭粉莉選擇了繼續留在研究所裏從事研究工作。如今,楊陵區已經更名為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也是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隨著高速公路的建成,從楊淩開車到延安只需要不到四個小時。

    1988年,鄭粉莉做了母親。那時她和愛人兩個人的月收入只有150元錢,每次發了工資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個月要吃的米、面、油和孩子的營養品買齊,剩下的一點兒錢放在抽屜裏應急,生活捉襟見肘。到上世紀80年代末,她還從沒去過銀行,更沒有見過存摺。“我上大學時一個月只有19元補助,現在我的博士生每月有近千元的生活補助,不用再為生活發愁。”

    最讓鄭粉莉欣喜的,還是科研條件的變化。剛工作的時候,她和十幾位同事一起參與的一個科研項目只有12萬元經費,但現在,作為博士生導師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在她一個人的科研經費每年都在百萬元以上。鄭粉莉説:“這30年裏,正是有了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才使惠及老百姓的事情越來越多。我的生活變了,我的家鄉也變了,國家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相關鏈結
· 姜健:須立法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制度
· 茅永紅:為民營文化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的“舞臺”
· 黃因慧:制定“長江法”保障長江流域飲用水安全
· 謝明亮代表建議:加快建立市場化的能源供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