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為增強自主創新建言獻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3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走自主創新之路,為經濟騰飛注入不竭動力
——基層人大代表為增強自主創新建言獻策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新華社記者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也是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針對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氛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紛紛建言獻策。

    沒有自主創新,只能是別人的“製造工廠”

    “沒有創新,就沒有自主知識産權,意味著只能成為別人的‘製造工廠’。”來自汽車製造行業的馬純濟代表説。

    結合我國重型汽車重新崛起的奇跡,從事汽車製造工作的馬純濟代表認為:“自主創新的意義遠遠大於拯救一個企業。一個産品老化、技術落後,靠某個産品‘吃’幾十年的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不可能生存下去。要想發展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

    如今,這一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自主創新事關每個企業的生死存亡,也關係到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能否有持久動力。”全國人大代表李新炎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站在行業的技術前沿,瞄準國內外領先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企業自主知識産權。

    一些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認為,過去我們僅僅是先進技術的輸入國,現在在某些方面,我們已經可以輸出技術。掌握了核心技術,就能掌握話語權,這讓我們在競爭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人大代表坦言自主創新薄弱環節

    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需要良好的創新氛圍。目前,我國已出臺多項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勵自主創新,但還有不少薄弱環節不容回避。

    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院長程惠芳代表認為,由於缺乏一整套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企業和政府在應對自主創新中遇到矛盾和困難時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目前企業創新投入有時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影響了他們創新投入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程惠芳代表認為,“同時,我國的創新環境還很不完善,高層次人才和資本為代表的創新要素流動和流向不合理,知識産權保護還不夠健全。”

    民營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西南計算機公司裝備製造車間副主任黑新雯代表説,我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潛能遠未得到充分釋放。一方面,民營企業“家底”有限;另一方面,為謀求持續發展,不少企業改善設施、更新裝備、推進信息化,已將原始積累消抵殆盡,難以從容地立足長遠,圖謀創新。

    來自重慶市機電設計研究院的段拉卡代表認為,科技資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阻礙創新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等資源共享共用方面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從全國來看,科技資源的條塊分割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有的基層代表認為,各省區市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特別是産業發展需求,逐步建成一批從事研究開發、資源共享和技術轉移的科技服務平臺。但是,國家財政資金只支持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地方科技平臺只強調“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國家對地方科技平臺缺少區域規劃、統籌協調和財政引導資金支持,也是創新體系建設的不利因素。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仍需加快制度建設

    一些基層代表認為,全國人大應制定自主創新促進法,內容包括促進自主創新的研究開發機構制度、資金來源與使用權制度、投融資制度、知識産權保護制度,以及創新人員的激勵和管理制度、創新産品的政府採購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學規範的國家自主創新管理制度,為政府和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段拉卡代表建議,將地方科技平臺區域發展規劃納入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規劃之中,加強對地方科技平臺建設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使之實現與國家科技平臺的有效對接和良性互動,避免科技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

    黑新雯代表認為,國家應對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進行扶持,逐步完善鼓勵和保障民營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的財稅體系,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供氧”“供血”。

    “創新文化的建設也不可忽視。”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北方軟體學院院長張桂平代表説,在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速、學科越來越交叉和綜合的時代,那些掌握當代最先進科學技術,在實踐中磨煉出來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自主創新的核心力量,要在全社會弘揚他們的創新精神,形成尊重創新的氛圍。

    “自主創新不可能像‘拿來主義’那麼容易。”李新炎代表説,“要形成一種鼓勵創新,同時也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記者王婭妮、朱薇、徐揚、李亞彪、許雪毅、胡錦武、劉佳婧等) 

 
 
 相關鏈結
· 梁保華代表:東部地區自主創新要爭取走在前列
· 鄧中翰:政府應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模式
· 30多位代表呼籲應為自主創新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 代表、委員熱點話題:走自主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