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9年春節專題>> 災區群眾過春節
 
關注四川地震災區過冬 震中映秀:平安鑼裏迎新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0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1月1日電(劉大江 吳曉穎)2008年12月31日深夜,“鐺鐺鐺”,清脆的銅鑼聲劃破大山的空寂。“天干物燥,小心火種,防火防盜!”敲鑼的守夜老人蒼老而悠遠的聲音在映秀鎮板房區上空久久回繞。

    老黨員義務敲銅鑼報平安

    每晚10點準時響起的平安鑼聲,已經成為汶川縣映秀鎮5個板房區受災群眾生活的一個部分。

    漁子溪村板房區,一到晚上10點,68歲的馬錫章老漢準時拿起臉盆大小的金黃色銅鑼、手電筒,開始打更巡夜。他穿家過戶,在板房集中安置點和村民自建簡易過渡房周圍,提醒大家防火防盜。老人每天要花1個多小時、走兩裏多山路,才能把鑼聲送到各家各戶。

    馬老漢在漁子溪村當過17年村委會主任,有著20多年黨齡。這位由村民推薦、村委會任命的“守夜人”,從2008年12月8日開始,每天晚上義務為村裏打更。瘦瘦小小的馬老漢身板子還算硬朗、眼不花、背不駝,一雙長期從事農活的大手,粗糙有力。

    入夜的映秀高半山,寒風像刀子一般刺骨,馬老漢裹了裹新發下來的厚棉襖,向記者不緊不慢地介紹説:“我們村裏的治安還是不錯的,沒有啥子偷盜情況發生。”他停了一會兒,繼續説:“我們這些老人走慣了山路,晚上一個人走不害怕。”

    漁子溪村是個藏羌漢多民族雜居的村寨,“5·12”汶川地震中所有房屋全部倒塌,700多名村民中有45人遇難。

    “敲平安鑼主要是為了防火,我們現在住的板房、自建房容易燒著。馬上要過年了,敲個鑼,提醒大家每天臨睡前檢查電器、火爐有沒有管好,防止失火。”漁子溪村村支書蔣永福説。

    平安鑼寄託和諧吉祥心願

    正如蔣永福所説,敲平安鑼的初衷是為了防火防盜,對於剛從地震災難痛苦中解脫出來的老百姓來説,傳統的平安鑼聲一如其名,更象徵著平安、和諧與吉祥。

    “剛開始敲鑼還有點不習慣,後來聽到鑼聲就有意識看一下自家火爐、電熱毯這些易燃東西有沒有弄好,對我們來説平安是最重要的。”漁子溪村67歲的胡建國説,現在自己每晚聽到鑼聲心裏就覺得很安穩踏實。

    災區社會秩序井井有條,這一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蔣永福説,地震後最初兩個月,因為人心惶惶,村上曾組織了10多個人的治安巡邏隊,每天晚上守夜,但現在這個巡邏隊已經因為不需要而解散了。“板房區秩序很好,幾個月來沒有發生偷盜現象,村民們離家時即使忘記鎖門,也絕不會失盜。”

    災難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村民們現在住在一起,你幫我,我幫你,就像一家人似的。拉磚建房子,如果缺人手,喊一聲,認識不認識的,只要在場,呼啦啦全部去幫忙。馬老漢回憶起地震後最初的日子:那時,十幾家甚至幾十家人在一起開灶吃飯,誰家有啥吃的,全部無私地奉獻出來,供大家分享,“誰也不會自私小氣”。

    在清朗的巡夜打更聲中,映秀災區各村寨喧鬧的聲音逐漸平息。大家知道:平安鑼響了,該睡覺了。

    平安鑼裏話來年

    “在中國的傳統中,平安鑼還象徵著對未來美好的希望。”漁子溪村村支書蔣永福説。

    在中灘堡村板房區,希望像平安鑼聲同樣在每個人心中縈繞。劉翠蘋是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鎮中灘堡村羌族村民,因為家裏房屋全部垮塌,她和全家人至今仍住在映秀鎮上的板房區。與兩個多月前不同的是,她現在多了一個身份:板房區“自救飯店”的老闆娘。

    今年37歲的劉翠蘋,是本地受災群眾中最早發現商機、展開生産自救的那批人中的一個。地震後自家在山上的房屋全部倒塌,全家8口人得到政府配給的4間板房。由於她的公公婆婆去外地醫院接受治療,加上兩個女兒都去山西長治市上學,空出兩間板房暫時沒人居住,劉翠蘋兩口子就和二嫂一起開了這家“板房飯店”:僅有的兩間板房,一間當作“餐館”,擺了桌椅供客人就餐;另一間放了幾張床,作為“旅社”,廚房就安在了兩排板房間的空地上。這座小小的飯店2008年10月14日正式開張,生意還算紅火。

    劉翠蘋的“自救飯店”之所以紅火,主要得益於災區災後重建項目的加速啟動。“災後重建項目帶來大量的資金和人員流動,生意當然好啦!”這是劉翠蘋的解釋。

    新的一年,劉翠蘋最大的心願是“板房飯店”能夠更加紅紅火火:“雖然受了災,但‘等靠要’絕對不行。自力更生,這樣才有尊嚴,也能為國家減輕負擔!”

    在映秀災區,對口援建的廣東省東莞市已經決定撥款1億元作為對口援建先期項目啟動資金。此後,東莞市每年將投入2億元加快映秀鎮的災後重建。

    國家政策的傾斜,資金的大量投入,大批災後重建項目紛紛上馬,迅速改變著災區面貌和受災群眾生活。

    馬老漢家的房屋在5月12日特大地震中全部倒塌,1個月後他建起木頭搭架、圍以篾席子的“叉叉房”。“這房子能遮風避雨,冬天也不冷,明年等永久性住房修好了,我們就搬出去。”他説。

    蔣永福介紹,全村村民2009年底基本上都可以搬進永久性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