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9年春節專題>> 災區群眾過春節
 
感恩·奮進--四川災區以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拜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1月24日電(記者肖林 苑堅)地震極重災區都江堰市的煙花專賣點前人頭攢動,汶川縣半高山區的秉裏羌寨農家挂滿香腸和臘肉,江油災區群眾千里感恩送春聯……新年即將來臨之際,四川地震災區的群眾正滿懷感恩奮進之情,喜迎災後第一個春節。

    1月23日,在玉壘山廣場牌坊前排練的都江堰市某藝術團成員打出拱手拜年的手勢。四川都江堰市災區群眾近日在玉壘山廣場的牌坊上挂起寫有“感謝全國人民對都江堰市的關心和支持”字樣的橫幅,以此表達對全國人民的感恩之情和新春祝福。玉壘山廣場在汶川大地震剛剛發生後充當了搶救傷員的重要“陣地”;而現在,它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成了市民們每天鍛鍊、休閒的場所。新華社記者 鄭悅 攝

    在位於汶川縣境內的臥龍特別行政區臥龍鎮1村,22歲的藏族小夥子明卯元旦前剛剛舉行了婚禮,“洞房”是援建者修建起來的一間板房。明卯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房子塌了,我們原以為婚事辦不成了,可有了政府幫助蓋起的板房,我們終於順利地完成了心願。現在,政府給我們補貼,廣東援建者送來了吃的、穿的,醫生在這裡給我們看病,路也在搶修……”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面對特大地震災害,全國人民心繫災區,自發地無償獻血、為災區捐款。春節前,全國人民再次捐款捐物幫助災區群眾過冬,據四川省民政廳統計,截至2008年11月12日,收到省外捐贈支援棉被49.2萬床、棉衣褲40.1萬件(套)。

    1月22日,受災群眾在壩壩宴上舉杯共慶。都江堰市向峨鄉石碑崗、新莊子和董家新院子是四川災區首批建成交付的統規統建永久性住房安置點。春節來臨之際,向峨鄉的831戶2399名群眾搬入新居。當天,董家新院子的400余戶1500多名群眾擺起壩壩宴,慶祝喬遷之喜。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

    災區人民也自發地用各種形式表達感激之情。1月中旬,江油市舉辦“江油群眾千里送春聯,感恩河南援建情”活動,10名志願者帶著鄉親們的深情輾轉千里,將山村農民書法愛好者書寫的512副春聯送到河南。都江堰市聚源鎮村民張富全代表鄉親們,不遠千里帶著臘肉、橘子等四川特産來承德,感謝承德人民的無私幫助。聚集了太多痛、太多愛的北川中學,也專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孩子們的感恩先從自己的言行做起,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不浪費一張紙,愛護每一棵花草。

    1月15日,四川震後首個年畫節--綿竹年畫節,在“關愛、溫暖、感恩、奮進”的主題中開幕。年畫節組委會想請全國人民放心——綿竹人民在大家的幫助下克服困難,綿竹年畫從廢墟裏站起來了。

    説起北川新縣城將在2月底前啟動建設,全程參與了規劃過程的北川縣副縣長徐長法也激動不已:“感謝全國人民對北川的關愛!在重建過程中,山東援建的同志真是吃了不少苦!威海市的援建者每天苦幹24小時,在元旦時就修通了新縣城建設的保障線安州大道;在條件最艱苦的12個鄉鎮,災後重建也都在順利推進;他們還要留下來和我們一起過年,我們心裏踏實!”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們,不畏艱險,迅速集結,患難與共,或趕赴災區前線,或堅守後方陣地,積極參加搶險救援、醫療救護、募集款物、心理調適、助耕搶收等各類工作,涌現了眾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和先進集體,為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做出了突出貢獻。

    綿竹市遵道鎮馬跪村13組組長李道平説:“我們組30多戶的臨時過渡房都是陜西民間組織的志願者幫助搭建起來的。他們除了給我們提供材料支援,還對百姓進行思想鼓勵。現在百姓住得舒適,心裏滿意,都感激政府和志願者。”

    1月22日,在四川地震重災區什邡市黨政機關和北京援建指揮部舉行的迎春聯歡會上,什邡少先隊員向北京援建指揮部成員獻花。2008年至2010年,北京市對口支援四川地震災區的資金投入將不低於70億,到2008年底已到位20億,現已開工14個項目,涉及民生工程、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和重災鎮建設項目等4個方面。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春節後,四川將成立5個為志願者服務的“志願者服務站”,屆時,到災區服務的志願者不僅可以在生活上得到基本保障,還可以更快地聯絡到幫扶對象,更加順利地開展志願服務工作。

    1月底凜冽的寒風中,地震極重災區什邡市洛水鎮聯合村一片新建成的永久性住房裏,春意濃濃。居住在這裡的群眾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挂起了大紅的燈籠。孩子們穿著嶄新的羽絨服,在屋前嬉鬧奔跑。

    正在忙著平整新房前一小塊空地的41歲村民葉貴德説:“多虧了黨中央決策英明,多虧了北京和全國各地人民的無私援助,我們不僅住上了新房,鍋裏也不缺米不缺肉,身上穿的都是好心人捐的嶄新的厚棉衣。” 截至2008年11月中旬,四川累計給災區群眾發放棉被262.5萬床,棉衣褲289.8萬件(套),電熱毯2.1萬床,取暖器4527個。

    1月23日,在四川地震重災區什邡市雙盛鎮萬緣村馨涼新村落成典禮上,受災群眾向當地政府和建設單位贈送錦旗。  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除了感恩之情,四川災區人民正在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帶領下,積極投身於災後重建。目前,汶川全縣需要重建的農房,在建率達80%,已完工的佔17%。預計全縣將有3000多戶村民可在春節前遷入新居。2009年國慶前,全部重建農房有望完工。城鎮居民住房也有望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重建。

    春節前,青川縣災區群眾的永久性住房將完成20000戶,維修加固將完成35000戶。另外還有20000多戶災區群眾將在房屋重建的同時,在當地政府和浙江省對口援建的過渡房或活動板房中溫暖過節。

    什邡地區災後重建的永久性住房已入住7389戶,預計春節前後入住數量將達到一萬戶。

    1月22日,四川什邡紅白鎮村民正在搭建板房。春節臨近,地震重災區四川什邡紅白鎮群眾正加緊重建,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據該鎮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鎮農房重建已經開工1024戶,完工519戶。新華社記者 李健 攝

    據統計,四川全省災區農村永久性住房開工109.4萬戶,其中建成56.3萬戶。城鎮住房開工7.2萬戶,其中建成1.2萬戶。學校開工1625所,其中建成211所。醫療衛生項目開工518個,其中建成189個。開工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項目76個、水利項目862個。97%的受災工業企業恢復生産。建立對口支援協調對接機制,達成援建項目協議1907個,啟動項目736個,到位資金134.5億元。

    四川還將力爭在今年9月完成農村居民住房恢復重建,2009年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主要目標任務的72%,全省生産總值增長9%。

中央財政安排川甘陜地震災區後續生活救助金25億

    2008年8月底臨時生活救助政策執行到期後,經報國務院批准,繼續對四川、甘肅、陜西三個地震重災省困難群眾給予3個月後續生活救助,補助對象為三省的“三孤”人員,生活困難的遇難(含失蹤)者、重傷殘者家庭人員,異地安置人員以及因災住房倒塌或嚴重損壞且生活困難的受災群眾等,月人均補助標準為200元。中央財政共安排四川、甘肅、陜西三省後續生活救助資金25億元。截至2008年底,三省共救助困難群眾349.25萬人。

"保暖行動"在災區:讓災區群眾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汶川特大地震使得四川省農村347.6萬戶農房受損,其中需維修加固的農房221.3萬戶,目前已基本完成維修加固;需重建永久性住房126.3萬戶,現已開工建設98.06萬戶,有73.28萬戶已搬進新居;此外, 全省要在自建過渡房中過冬的農戶有530160戶。

    為讓災區群眾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從去年11月初開始四川省委、省政府組織開展了加強農村自建過渡房保暖措施的專項行動,對自建過渡安置房逐戶採取加厚加固等保暖措施。

    通過加固、加厚、搪泥、鋪油氈或彩條布、築土墻、圍草簾子等方式,增強災民自建簡易過渡房的防風、防漏、保暖、禦寒能力,確保達到入住群眾能安全過冬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