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9年春節專題>> 災區群眾過春節
 
甘肅隴南災區春節見聞:新居綴新春 新村好事多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甘肅武都1月25日電(記者 王艷明、陳俊、連振祥)冷空氣過後的賀家坪村,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新居連著新居,遠處望去,十分顯眼。

    賀家坪村位於隴南市武都區桔柑鄉政府南4公里的半山上,臘月二十九,記者進村時,村頭的大喇叭正在叮囑大家搞好衛生,房前屋後已經收拾得乾乾淨淨,年輕的婦女們正忙著洗洗涮涮,到處挂滿了剛洗過的衣服、被單等。

    “日子富不富,過年先要把污垢洗乾淨。”王買平的媳婦新燙了頭髮,顯得很精神,正在門前洗衣服,在王買平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他家的新居。

    “沙發是新買的,要4000多元,現在三間主房已經收拾得差不多,開春後,再建個廚房、廁所、沼氣池,也就停當了。”王買平説。

    王買平的三間新房亮亮堂堂,墻上貼著白色瓷磚,屋檐下也挂上了大紅燈籠,年味正在這個農家升騰。

    如果不細讀“家園重建如心意,宅第生輝謝黨恩”的新對聯,聽主人詳細介紹緊張忙碌的重建經歷,從表面上很難看出這個家庭曾經受過大災。

    王買平同全村118戶人家一道,經歷了難忘的“5·12”,地震給他們造成的陰影至今還未完全散去,在各方的關心和支援下,家園重建還在繼續。

    “全村118戶重建戶的房屋主體都已經完工,10多戶已經搬進了新居,其他的過完年後,等門窗安好,墻壁一粉刷,都能陸續搬進去。”賀家坪村村委會主任潘春平説。

    與王買平相比,王東林家不但修好了三間主房,還建起了廚房,砌好了灶臺,各种家當收拾得一應俱全,門口還放著未打開包裝的幾件傢具。

    “正月初八要給兒子娶媳婦,這是新買的衣櫃和床,辦喜事的煙、酒都準備好了,就等著好日子了。”提起給兒子娶媳婦,王東林一臉笑容。

    搬新居,娶新人,過新春,在賀家坪村,“三喜臨門”的還不止王東林一家。在村邊小路上,記者碰到了背著一背簍碗碟的韓小平,家裏剛辦完喜事,他正忙著去鄰村還東西,喜悅同樣挂在臉上。

    “不光我們家的娃,臘月二十六,村裏一天就娶了三個媳婦,不要説遭災之年,往年都沒這麼多,真是不容易。”韓小平告訴記者,房修好了,兒媳婦也娶進了門,過完年後,一家三口人就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掙錢了。

    在賀家坪村,搬進新居的人家喜氣洋洋,暫時未搬入新居仍住在帳篷裏的群眾,也衣食無憂,心情不錯。

    “最近接連領到了取暖補助、生活補助、糧食直補資金款等,這些對我們來年的重建和生産生活都很重要。”在自己的帳篷前,潘關峰給記者聊了他年後的打算:“先把房修好,搬入新居後就外出打工。”

    “光棉被每家就發了三床,還有米、面、油等,有了政府的關心,年完全可以安安穩穩、和和諧諧地過去。” 賀家坪村黨支部書記潘小林説。

    “5·12”大地震中,隴南成了甘肅省的重災區,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心下,在社會各界的幫扶下,災後重建十分順利。截至2008年12月底,已經有10萬戶受災群眾的新居竣工,很多群眾可以在新房裏過冬和過年。

    像賀家坪村一樣,連日來,記者在康縣豆家坪村、武都區的蒿坪村,都看到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成了新春佳節中最美的景色。新居人家好事不斷,春節前後,有娶媳婦的、嫁閨女的、辦滿月宴的,歡喜挂在了臉上,幸福裝進了心裏,大災過後,生活依然能夠多姿多彩。  

當地人感覺是"暖冬"—記者夜宿災區"叉叉房"紀實

    新華社汶川1月25日電(記者 海明威)災區百姓,尤其高寒山區農村百姓在自建過渡房(當地土稱“叉叉房”)內過冬保暖到底有沒有問題?24日晚,記者選擇了海拔2000米的汶川縣龍溪鄉龍溪村一戶居民的“叉叉房”內過夜。

    正值新一輪冷空氣來襲,入夜9時的龍溪村已是一片寂靜,氣溫已經降至大約零下10攝氏度。這個村由於在地震中毀損慘重,目前96戶人家中約90戶人家都住在自建的簡易過渡房內。

    記者選擇了在37歲的陳仕學家過夜。陳大哥與妻子和三個女兒住在一起。晚9時,推開陳仕學家的木門,一家人正圍坐在一個電子取暖器旁,看著電視。

    屋外寒氣逼人,屋內溫暖如春,真是冰火兩重天,不由驚異於“叉叉房”的防風性能還是不錯的。陳大哥扒拉著房屋的墻壁,向記者細數到,從內到外,分別由塑料布、草墊、木夾板、牛毛氈、棕墊、油布構成,因此防風、防雨性能不錯。據他説,自從他家7月底修這個“叉叉房”以來,政府先後提供了兩次材料(第二次發放為冬季加固加厚所用),併為每戶發放了2000元建設資金,因此每家每戶都有能力建起防風的“叉叉房”。

    陳大哥家的電子取暖器是自己買的。記者在其他受災群眾家看到,他們則大多使用炭盆或政府發放的暖爐取暖,效果也還不錯。

    看電視、聊天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半,陳大哥催促女兒們快去睡了。臥室就在小“客廳”(兼廚房)的裏屋,整個“叉叉房”大約40平方米,臥室只有大約10平方米,兩張床。陳大哥説,這樣擠著睡覺就暖和了。

    女兒們開始整理起被子,每人兩床棉被,床上鋪的有毛毯,手摸進去,暖暖和和的。

    陳大哥告訴記者,入冬前,政府為他家發放了7床棉被、志願者發放了1個電熱毯,再加上自家購買的,過冬的臥具足夠了。

    接近夜裏12點,我們睡下了。可能是有點累,記者很快就入眠了。在寒意中醒來是清晨6時左右,覺得被子裏很潮濕,腳有些發冷,只能蜷縮著睡覺,不過還是可以忍受。

    突然想起昨晚睡覺前陳大哥説的那句話:“我們山裏人身體好,扛凍!對我們來説,這條件就是‘暖冬’了。”不由自嘲:可能我們城裏來的人身體素質是差一些吧!

    清晨7點半,記者和陳大哥都起床了,他的女兒們還在熟睡。今天是除夕,很多活動等待著這幾個小傢伙,讓她們多睡一會吧。  

災區年集:依舊紅似火

    新華社甘肅武都1月25日電(記者連振祥、陳俊、王艷明)春節前夕,記者在甘肅隴南災區集貿市場上看到,各地市場貨物供應充足,價格相對穩定,群眾或採購過節年貨,或儲備重建物資,一派繁榮景象。作為僅次於四川的地震重災區,震後的隴南春節年集,依然紅紅火火。

    趕集的藏族馬隊

    1月23日是武都區兩水鎮春節前的最後一次年集了,趕集的人格外多。兩水鎮是隴南災區的一個大鎮,位於白龍江畔,國道212線穿鎮而過,沿道路形成了一個近兩公里的集貿市場。記者看到,群眾有的開著三輪車,有的背著背篼,有的騎著摩托車,前來採購年貨,熙熙攘攘擁塞了道路。

    一隊馬隊沿著市場道路中間“丁當”而來,兩男五女藏族同胞穿著民族服裝,牽著7匹馬、馱著柴火前來趕集了。藏族小夥周衛星説:“我們要換些錢,準備自己的藏曆新年了。”周衛星是武都區坪埡鄉的藏民,一行7匹馬都是他們村的。

    剛進市場不久,周衛星就被村民楊前進攔住商量價錢。記者看到,每匹馬上馱著4捆柴火,每馱柴火周衛星要價57元,幾經討價還價,最後周衛星一行所牽7匹馬上的柴火陸陸續續地都以50元的單價成交。

    數完票子,周衛星説:“這裡的集市還和以前一樣紅火,雖然現在離藏曆新年還有一個月,但漢族春節來了,我們也要趕這個熱鬧,賣了柴火,採購些年貨,同樂同賀。”

    不漲價的辣椒面

    周衛星的柴火價格可以商量,但是在這個集市上的數千種貨物中,有一種貨物卻是一口價,三年中它的價格一直沒有變化過,這就是辣椒面。

    賈琴在兩水鎮市場上賣了4年辣椒面。她説,市場商品的價格都是變化的,唯有辣椒面三年裏保持不變,每個辣椒面攤子都守這個價,這是行市價,不能亂的。賈琴説,不變的價格就是信譽。記者詢問其他幾個辣椒攤,果然都遵循著三年不變的承諾。

    從徽縣江洛鎮到成縣小川鎮,從武都兩水鎮到文縣碧口鎮,記者沿途經過的集貿市場,都顯示出一種貨物足、價格低的狀態。很多貨物擺到了主幹道上,造成行車困難。在文縣臨江鎮,馬路市場塞車近一小時了,司機李寬卻説,塞車雖然著急,但是看到災後第一個春節,有這麼多的貨物可賣,他高興。

    建材農資:價格在低谷,儲存正當時

    村民蒲進存正在兩水市場上買鋼筋。他把鋼筋統一切割成9米長,準備運回家。他家的重建工作因為天氣變冷停下來了,而這次停工剛好給了他降低成本的機會,因為從11月份後,建材降價了。

    “1噸鋼材去年達到6500多元,現在受金融危機影響,價格下降到4000元左右,這樣我的重建成本僅鋼材就省下近5000元。加上水泥、沙子、工費等都下降了,能省近萬元呢,這可不是小數字。”蒲進存説,因為擔心開春後價格可能會漲,他打算年前把重建物資備齊了。

    “一袋磷肥200元,比去年最高時跌了近百元;1公斤地膜10元,跌了4元。”兩水鎮後村農業科技服務部負責人李某説,由於出口大幅下降,磷肥價格現在是去年以來最低的時候,春耕前可能還會降到每袋180元。

    看到磷肥價格比去年低了近50%,武都區坪埡鄉村民王敏告訴記者,他打算預訂7袋。王敏説,國家拉動內需見效後,農資價格説不定就漲了,現在是銷售淡季,也是儲存的好時機。

    記者了解到,2008年隴南災區災後重建中,共開工174299戶,竣工106165戶,2009年仍然有大批的重建工程開工,建材需求量仍然很大。王敏説,建材和農資價格上漲是難免的,早儲存早主動,早儲存多省錢。

梁平低保戶的生活

    新華社重慶梁平1月25日電(記者曹曙光)1月24日,對於重慶市地震重災區梁平縣來説,是多年來比較冷的一天,最低氣溫2攝氏度。據介紹,往年最低氣溫通常在4攝氏度。由於當地冬季大都沒有專門的取暖設備,所以室內和室外的溫度差不多。在農村,隨處可見上了點年紀的婦女手裏拎著個竹籃子,裏面放著一個小木炭火爐,用來取暖。

    這天下午,中央新聞採訪團一行剛到梁平縣,就直奔梁山鎮的鎮龍村,採訪一家住在農村的城市低保戶。據介紹,這戶人家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5間房屋全部倒塌,好在沒有人員傷亡,3個月後就搬進了新居。

    驅車來到一座新蓋的二層小樓前,隨行的當地幹部説:“到了,就是這家。”

    記者心中頓生疑問:這是低保戶嗎?聽了這家主人和村幹部的介紹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這家的主人是個52歲的婦女,名叫蔣光玉,家裏有兒子、兒媳和一個孫子。

    這是一個很令人同情的婦女。十多年前,有工作的丈夫與她離婚,她家僅有的1畝地也被徵用了,每月給她60元補償。現在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每月有150元生活費。兒子、兒媳帶著孩子在縣城打工,每月能收入2000元左右。

    汶川大地震給這個原本不幸的家庭帶來了更大的不幸。然而,在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關愛下,她家的日子比以前過得要好。

    她家原來的房屋倒塌後,沒了住處,鄰居女主人孫樹華就誠邀她到自己家裏住,並且把她家從廢墟中挖出來的家當也全部搬入。

    要蓋新房,大量的建築材料需要有堆放的地方,鄰居劉德順就將自家的3分菜地全部毀掉,無償提供給她家用。

    為了少花錢多辦事,黨員幹部及群眾20多人無償幫工。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建成了一座總面積達240平方米的小樓,共花了8萬多元。

    “這麼多錢從哪來?”記者問。

    蔣光玉説:“政府補助了13000元,親戚朋友贊助了幾千元,自家又借了幾萬元。”

    記者在她家看到,樓上樓下各有大小兩個廚房和兩個衛生間。記者不解地問她為什麼要這麼設計。村黨支部書記田秉陶搶先説:“縣裏在村附近建設了一個工業園區,是打算以後能將樓上的房間出租給兩戶人家,所以才這麼設計。”看來這個謀生的點子是大家幫她合計的。

    小樓是蓋起來了,但是記者在她家看到,除了4個衛生間簡單貼了瓷磚外,其他房間還都沒有裝修,家當既少又極其簡陋,最值錢的要算那臺21英寸電視機了。偌大的樓房裏只有客廳中放著一個像小板凳一樣大小的蜂窩煤爐子,來了客人後大門又敞開,室溫與室外也沒什麼兩樣。他們憧憬的美好生活在以後,眼下能過好春節嗎?

    蔣光玉興奮地説:“沒問題。春節前,縣政府給了我家2床棉被、20斤豬肉、20斤菜油、10斤白糖。鎮黨委書記還給了我300元錢。”

    據介紹,截止到2009年1月22日,按照1月份實際保障人數,重慶市共向196.73萬名城鄉困難群眾發放中央和市級一次性生活補助32318.3萬元(中央一次性生活補助25308.93萬元,市級送溫暖7009.38萬元),人均發放164元。另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前夕,重慶市有關方面還為地震災區群眾送去棉被8萬多床,棉衣28500件,大米326噸。

    採訪結束時,中央新聞採訪團一行將1000元慰問金交到蔣光玉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