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9年春節專題>> 各地歡慶
 
全國各地、各族群眾喜氣洋洋歡度牛年新春佳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牛運當頭,牛年吉祥。”大年三十,飛來飛去的拜年短信個個“牛氣沖天”。在辭舊迎新揮別極不平凡的鼠年之際,人們對即將到來的牛年寄予了更多的祝福與期望。祖國各地歡聲不斷,喜氣洋洋,各族人民興高采烈歡度新春佳節。

    首都北京在豐富精彩的文化活動中過除夕。第26屆北京龍潭廟會于農曆除夕盛裝拉開帷幕。歷時8天的廟會,共準備了文化、體育、民俗、遊藝等100多項活動內容,而玉雕、象牙雕刻、雕漆、景泰藍等6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在廟會上集中亮相。

 

    1月25日,北京地壇春節廟會開幕式上的舞獅表演。當日,為期8天的第24屆地壇春節廟會在北京開幕。作為京城恢復最早的廟會,地壇春節廟會以地道民俗、傳統民間特色聞名于京城。廟會上的倣清祭地表演、老北京風味特色小吃以及民間絕活和花會展示等活動讓遊人體會到春節的“年味”。 新華社記者 張旭 攝

    據了解,北京市于農曆除夕當日起向公眾開放30多家廟會、燈會。除了地壇廟會、龍潭廟會、廠甸廟會等大型品牌廟會外,還新增了一些主題廟會和社區廟會、燈會。此外,老舍經典話劇《龍須溝》和曹禺之女萬方新作話劇《關係》正熱火朝天的在首都劇場上演著。童話劇《月亮姐姐》也正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

    年三十,四川省青川縣木魚鎮文武村9組村民趙繼超沒敢睡懶覺,七點就起床,從祖墳回來後,趙繼超的妻子便開始準備中午的團年飯。今天,她燉了一隻雞,備了豬頭肉,還買了些滷菜……十多個菜滿滿地擺了一桌。全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坐在新家中,舉著黃酒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趙繼超的新家是一座全木結構的平房,是趕著在年底前建好的,臘月二十全家才入住,家裏的傢具還沒有添置齊全。記者在門上看到這樣一副對聯:“用兩雙勤勞致富手,建一棟幸福美滿房。”

    令他感動的是,地震之後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如潮水般涌向這個受損嚴重的小鎮。“雖然我們受了災,但這個春節比以往其他年都要溫暖。”

 

    1月24日,在四川省綿竹市棚花村,一名婦女在繪有綿竹年畫的新房擦玻璃。這個地震後重新建起的農房,家家墻上新繪製的綿竹年畫,為節日的農家增添了喜慶氣氛。棚花村多年來形成了在墻上繪製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的習俗,並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觀光村。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夜色降臨,哈爾濱冰燈像羞答答的新娘一樣,緩緩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冰燈璀璨奪目,雪雕巧奪天工,滑雪驚險刺激,這晶瑩剔透的冰雪世界太迷人了!”來自香港的旅遊者歐水平這樣表達著他一家三口對冰雪的感受。

    “北方的年味就是體現在觀燈賞雪的過程中。”終於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的譚先生一邊欣賞著美輪美奐的冰景一邊興奮地向記者説。

    在祖國最南端的西沙群島上,駐守官兵和當地漁民將這裡佈置得格外喜慶。25日晚,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的永興島上的駐守官兵就和當地幹部群眾聚在一起,早早地做好年夜飯。大家將各式各樣的海鮮、家養的肥雞、自釀的米酒端上餐桌,伴著夜晚涼爽的海風,在沙灘上燃起堆堆篝火。

    在海南各地的文明生態村中,農民朋友們用當地最傳統的“吃圍爐”的方式“做年”,以寄託他們辛勞一年之後對新年幸福美滿生活的希冀。 隨著夜色降臨,海口市瓊山區龍連村農民黃守平邀請前來村子旅遊的一對年輕人林萍方和張玉“吃圍爐”。大家圍著一個火爐,架上一口鍋,等鍋中香濃的雞湯燒沸後,將切好的肉和菜往湯裏涮,沾上佐料,就著老黃家自己釀的米酒,兩家人如同一家人,吃得暖意融融。

    年三十隨媽媽上街的余安祺小朋友感到很驚奇,古城西安城墻變“亮”了,沿墻挂起了紅紅的燈籠,一進長樂門,巨幅的紅色對聯張貼在門的兩邊,使偌大的城墻有了“家”一般的親切。東郊的興慶宮公園的正門口索性貼了巨大的、色彩鮮艷的門神年畫,正對門中間擺放著一個超大號的紅燈籠。其實不僅是古城墻,大街小巷大大小小的店舖門前也挂著了對聯和燈籠,紅紅的顏色與古舊或倣古的建築相映襯。

    在河北省滄縣風化店村,村裏整修、裝扮一新。村民們集中到小廣場上觀看精彩的文藝演出,迎接新年的到來。秧歌、歌曲、舞蹈、武術、舞獅等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贏得村民陣陣掌聲。村幹部苗鳳池説,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村裏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節目形式越來越豐富,已由最初的單純秧歌表演發展到舞獅、武術、小車會等六七種文藝表演。通過文化活動,讓村民告別打牌、賭博的舊風俗,過一個文化年。

    “除夕夜,能在井下和礦工兄弟們一起過個年也挺好!”農曆鼠年的最後一天,山東棗莊田陳煤礦工人樊連生選擇了井下留守安檢。據了解,這已是他第6個井下除夕夜了。百米之下,為了年後正常開工生産,他帶領留勤的3名職工排查安全隱患,進行巷道排水,看守風機。

    山東省煤礦工業局局長卜昌森説:“對於採煤來説,井下值守人員越少就越安全。”而樊連生與他的工友除夕夜的工作,正是山東煤炭系統保證安全生産的一項重要措施,那就是通過細緻的安全隱患排查,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

    1月25日,高蹺演員在濟南市第十四屆明湖春節文化廟會上進行民俗表演。 新華社發

    在最具民族特色的呼和浩特市回民區蒙元文化一條街和伊斯蘭文化一條街上,許多蒙古族和回族群眾穿戴上了自己鮮艷的民族服飾,過節的喜悅洋溢在臉上,他們互道“過年好”。

    85歲的離休老幹部趙錫君特別樂呵:“2008年,我們黨和全國人民都經歷了不同尋常的一年,迎牛年,我們一定要鼓足牛勁,克難制勝,這份期盼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強烈。”

    25日中午,華東交通大學安排留在學校過年的52名大學生,在學生食堂和校領導一起聚餐。華東交通大學學工處處長淩四寶介紹説,這些學生選擇在學校過年,主要是因為路途遙遠或家庭困難。為了讓他們過一個祥和、安全的春節,學校給“留守大學生”發放了生活補貼,同時給他們每個人安排了勤工助學崗位;圖書館等校園設施在春節期間正常開放;學校還開通了值班熱線,方便學生一旦有事情能及時找到人。

    華東交通大學工程管理專業大二學生楊明亮來自寧夏。他説,雖然今年春節不能回家鄉過年,但在學校同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內心很感動。 牛年春節前夕,杭州有130多萬的市民收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派發的1億元消費券,隨即引爆了又一股消費熱潮,許多市民選擇了除夕這天出來採購。據杭州一些商廈測算,有半數以上的市民除了花完手中的消費券之外還會掏錢繼續消費。

    此外,起源於南宋時期的杭州清河坊歷史街區在春節期間也推出了“初一到十五·老街看年”傳統文化活動。其中,高銀美食街的11家商戶每家推出兩道與牛有關的創新菜肴,民間藝人將打扮成八仙模樣,在街區表演踩高蹺、旱驢、噴火、騎單車等絕技。

世界各地華僑華人以各種傳統活動慶農曆新年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