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陳玉明、鄒偉)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産研究所所長郭松海建議,推進住宅工業化生産,發展支撐體住宅,防止建築“短命”。
郭松海説,我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築為50年至100年。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國內建築大多“三四十而夭折”,其原因一是設計、施工存在缺陷,住宅功能、性能差,或缺乏對建築的後期保養和維修,導致房屋拆除;二是房屋拆除和重建可以創造GDP,一些地方樂於大拆大建。
這種“短命建築”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背離,其後果是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我國每年因拆毀房屋造成數億噸建築垃圾需要存放,佔用了寶貴土地資源;一些地區配製混凝土的黃沙現已十分緊張,挖掘砂石嚴重損毀河床,給一些水利工程帶來重大隱患。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郭松海認為,要加大住宅開發的科技含量,推進住宅工業化生産,推動住宅部件的標準化、集成化,採用結構支撐體和填充體完全分離的施工方法,發展支撐體住宅。這種支撐體住宅,其支撐體柱梁地面結構部分具有百年以上的長期耐久性,住宅內部的分隔墻、地板、廚衛及各類管線等填充體,可進行各種型號的標準化生産,然後在室內裝配,在使用中還可根據需要而及時更新和改造。
郭松海認為,發展支撐體住宅有三大好處,一是可以延長住宅壽命,節能節地節材節水,減少環境污染;二是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相關産業發展,有效拉動經濟增長;三是可以發揮住宅空間的可改造性,建造集舒適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為一體的現代樓宇。
郭松海建議,在發展支撐體住宅的過程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在土地、稅收、信貸政策上進行政策扶持,並制定支撐體住宅的相關標準。目前,政府正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宜運用支撐體住宅技術生産這類公共産品,這樣可以做到生産週期短,成本低,性能價格比高,使用壽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