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資源枯竭型城市“和諧轉型”必須樹立“三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8日   來源: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張先國 孫彬)近年來,資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區因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而備受關注。正在北京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建議,資源枯竭型城市要實現“和諧轉型”必須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樹立積極的“穩定觀”、長遠的“增長觀”和全面的“服務觀”。

    積極的“穩定觀”:以經濟轉型促社會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鄭楚光説,資源型城市轉型是國家工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座,涉及總人口1.54億。不少城市主要礦産資源瀕臨枯竭,主導産業急劇衰退,面臨著礦竭城衰、優勢喪失、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地方財政壓力大、群眾上訪多等一系列問題。

    兩會前夕,湖北省黃石市剛被國務院確定為資源枯竭城市第二批轉型試點城市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黃石市委書記王建鳴説,資源枯竭型城市環境治理壓力大,社會治安任務重,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應樹立積極的“穩定觀”,通過改革創新,以經濟轉型帶動社會轉型、文化轉型。

    3月7日,吉林省遼源市在北京簽訂了總額為188億元的引資項目。遼源市是國務院去年確定的首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城市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遼源市長王兆華説:“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生産要素極為短缺,必須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沿海産業升級帶來的重大機遇,使各種要素能向我們這兒集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這為全國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發展指明了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徐州市市長曹新平説,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絕不是單純依賴資源能源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走傳統發展路子,而是要“依託資源起步,甩開資源發展”,在促進量的擴張的同時,轉變發展方式,更加重視質的提升。

    長遠的“增長觀”:以節能減排促産業升級

    王建鳴代表説,資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臨著“增長恐慌”,因擔心增長速度放慢影響到社會評價,政府有“戀稅情結”,企業有“戀礦情結”,這種“守舊勢力”客觀上構成了新型産業成長髮育的嚴重障礙。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在於節能減排,抓節能減排,短期看影響了稅收,長遠看則延長了經濟增長的週期,節能減排抓好了,資源型城市的很多“壞毛病”都可治愈。

    王建鳴代表建議,資源型城市節能減排要抓好機制創新,包括綠色電價機制、城市水業改革、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綠色電價機制,就是對高能耗企業提高電價,對節能型企業降低電價,傳遞節能信號;城市水業改革機制,目標是要建立節水型城市;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通過採取建立資源開發補償資金等,支持礦産資源勘探與合理開發、保護和恢復被破壞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

    2008年,徐州市8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首次全部超過江蘇省平均速度,使徐州成為2008年全省13個地市中“跑得最快”的城市。曹新平代表深有體會地説,主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必須立足見事早、行動快、跑得好,既要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不猶豫,也要在節能減排上不鬆勁,齊心協力保企業、保市場、保增長、保穩定。

    全面的“服務觀”:以觀念轉變促環境改變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常平集團董事長陳忠孝説,如果政府服務只是對企業家搞重點扶持,不把重心放到更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上,不僅投資環境得不到真正改善,而且會加大“兩極分化”,埋下社會不穩定的隱患。因此政府必須把做好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工作作為推進城市轉型的難點和關鍵來抓,為經濟轉型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在危機中尋找契機,在契機中化解危機。曹新平代表説,徐州將加大“保企業、保市場、保增長”的工作力度,傾心盡力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同時更加高度關注民生,著力解決影響群眾生産生活的突出問題。

    王兆華代表呼籲,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大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就業扶持力度,可通過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發放小額貸款和購買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幫助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同時,出臺專門的扶持基金,幫助資源枯竭型城市提高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水平。

 
 
 相關鏈結
· 石生龍: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為廣西發展提供服務
· 雲南省環保廳為重大項目審批開闢“綠色”通道
· 環保鉛筆進代表駐地
· 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 中國科學發展令世界瞻目
·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 郭瑞民:用科學發展觀統籌淮河流域水資源集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