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 楊金志、王聖志、鄭天虹、王敏)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重大考驗中,中國成就舉世公認。
分析研究中國成功應對危機的種種原因,眾多研究機構和媒體將目光投向中國勞動者:中國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順利完成“保八”目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千千萬萬勤勞堅韌智慧的普通勞動者。
去年12月,“中國工人”作為唯一群體,入選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的2009年年度人物。
大風大浪中,中國勞動者以他們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詮釋了勞動創造價值、勞動造福人類、勞動改變命運、勞動推動世界的真理,在危機中堅定地支撐起祖國、家庭和他們自己的命運,展現出勇於奉獻、開拓創新、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可貴品質,成為當之無愧的時代英雄。
勇於奉獻,源於沉甸甸的責任
2010年初,隨著出口市場回暖,南京舒曼鋼琴公司的發展再次步入快車道,全體員工盡歡顏。而在一年前,公司為了確保不裁員,一度被迫降薪。“降薪總比裁員好,只要員工願意留下來,日子總會好起來的。”公司工會主席翟大寅是企業的老員工,對降薪一事比較理性。
在當時召開的職工大會上,工人們的反應出乎公司領導的意料,大家都表現出了對企業的深厚情感,沒有人對降薪提出質疑。“訂單少了,工資當然要少,我能理解。”48歲的老員工葉春江説。當時的生産車間裏,有活幹的工人緊張忙碌,暫時沒活幹的進行技能比賽。
這樣的一幕似曾相識。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國家遇到困難的時候,無數勞動者總是以主人翁的姿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企業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中,中國很多企業承諾不解雇工人,工人們則以百倍的努力承擔起戰勝危機的責任,企業家和工人同心同德,奮力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復蘇增長而拼搏。
虎年大年初三,廣州“春林苑”腸粉店結束春節假期開始營業。“老闆娘”勞貞波笑吟吟地在店裏接聽新年第一個訂餐電話。她對記者説:“去年利潤少了,但沒有虧本,我們還新招聘了5名下崗工人,現在員工將近20人。”
“不拋棄,不放棄”,是勞貞波這位前下崗女工對員工的樸素承諾。2002年,勞貞波與三個工友一起,左拼右湊籌集了8萬元,經營起“春林苑”腸粉店,招聘的員工都是下崗工人。
“我要對自己的員工負責,也要對世界負責。”勞貞波不是在説大話。為了保護環境,店裏去年增購了一台油煙凈化機,同時執行垃圾分類,還停止使用一次性筷子。“全世界都在講‘低碳’,我們也不能落後,就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勞貞波説。
“對周圍的人、對家鄉、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的責任感,是中國勞動者的樸素情感。”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研究員胡雲超説,勞貞波對員工負責就是對世界經濟和發展負責,“正是無數像勞貞波這樣勤勞淳樸、助人自助、勇於奉獻的勞動者,推動著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給世界帶來了新的希望。”
創新求知,永不枯竭的發展動力
2010年春天,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抓斗大王”、工人發明家包起帆仍在深入研究集裝箱電子標簽——一種應用於港務航運系統的物聯網技術。
包起帆是物聯網技術的先行者。2009年2月,由上海代表中國發起的制定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標準提案在德國投票獲得通過。5月,國際標準化組織任命包起帆負責領導工作組編寫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標準,這標誌著中國航運界在領銜制定國際標準方面實現了“零的突破”。
“沒有超前的意識和眼光,沒有不斷創新的觀念,就無法安然應對危機,更不可能轉危為機!”包起帆説。事實上,2006年,包起帆團隊研發的“集裝箱電子標簽系統”就獲得了國際金獎。近年來,上海港赴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國際集裝箱航線,相繼應用了電子標簽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在推動培養造就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高素質勞動者。包起帆,正是千千萬萬個勤於學習、勇於創新的中國勞動者的縮影。
“重視學習和教育,是中國勞動者的一個突出特點。”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教授説,“從全球來看,在同等GDP水平的國家中,中國勞動者的素質是最高的,這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後盾。”劉爾鐸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與勞動者素質相互促進,態勢明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更促使中國勞動者開拓創新精神實現了一次“集中爆發”。
正當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著製造業實體時,中國紡織業卻頻頻出現逆流而上、激流勇進的企業,上海華日服裝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全國人大代表、華日公司營銷主管朱雪芹告訴記者,公司實現逆勢飛揚,關鍵是近20年一直堅持對工人教育培訓,危機中也沒有間斷,從而保持了企業的創新活力。2009年公司又推出100多款新品,訂單增長20%。朱雪芹本人也通過刻苦學習,成為一名懂技術、懂日語、愛學習、善交流的“複合型人才”。“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保持像海綿一樣的求知欲,才能自立自強、造福社會!”朱雪芹説。
堅忍不拔,“君子以自強不息”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福佳樂食品廠廠長劉西林,今年25歲,自主創業已有兩年多。2007年3月,從安徽機電學院模具設計專業畢業的劉西林決定回鄉創業。他在家鄉宿州考察調研,發現創辦食品加工廠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2007年底,憑著東挪西湊的20多萬元資金,劉西林的廠子開張了。
企業投産不久,國際金融危機開始影響中國市場,劉西林公司的産品出現滯銷和退貨現象。但他沒有氣餒,潛心鑽研技術,研究市場需求,不斷提高産品質量,豐富産品種類。經歷一波三折,劉西林的公司沒有垮掉,目前已經擁有固定資産50多萬元,年産值達400多萬元,年轉化當地農産品500多噸,同時吸納當地70余名富餘勞力進廠務工。
在中國空前的就業壓力面前,很多人像劉西林一樣選擇了自主創業之路,從一點一滴做起,慢慢成就著自己的事業。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佛山市新明珠建陶公司員工胡小燕對記者説,過去一年,廣大中國勞動者,體現出無比頑強、無不堅韌的奮鬥精神。 “我身邊就有不少同行在應對危機中實現‘轉型’,很多銷售人員以往都是跑城市市場,去年都轉去農村市場,發揮熟悉農民需求的特殊優勢,銷售業績很不錯。還有一些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搞種植,弄養殖,跑運輸,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説,中國勞動者身上堅忍不拔的品格,就像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代代傳遞,永無止境。
樂觀向上,與時俱進天地寬
春節剛過,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村民關正景在自家“大包乾農家樂”飯店的院子裏,扳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雖然遇到了經濟危機,但俺家及時轉産種葡萄、辦起了‘農家樂’飯店,這兩年每年純收入都在五六萬元以上。”
2008年春,在外打工的關正景找不到工作,返回家鄉。他瞄準農村旅遊的商機,農家樂飯店開得紅紅火火,自家産的蔬菜更讓遊客讚不絕口。
中國人對商機的敏感,古已有之,世界公認。而中國勞動者的樂觀源自他們對國家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
春節前,山東省寧陽縣農民張雲羅沒空給家裏採辦年貨,而是到處奔波推銷自己廠生産的暖氣片。張雲羅在北京、蘇州、天津等地擔任銷售員、技術工人已有8年,現在招聘了8個村民在村裏熱火朝天地創業。“萬事開頭難,經營企業也是這樣。我希望今年能賣出7000套暖氣片,這樣大概能有100萬元的銷售額。企業經營順利的話,貸款也會相對容易些,我想再增加生産線和員工。”張雲羅説。
“無論是小崗村農民關正景的農家樂,還是山東小夥張雲羅自主創業的勁頭,我們都能從中看到中國勞動者那種樂觀向上、與時俱進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促使中國勞動者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迎難而上,創業創新,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生長髮展。”胡雲超説。
大地回春之際,無數中國勞動者辛勤工作,艱苦創業。為了自己的親人和國家,同時也給世界帶去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