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民主,在生動實踐中美麗綻放
——寫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閉幕前夕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李斌、吳晶晶、譚晶晶)
這是人民政協的又一度盛會——
2010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
“關鍵一年”和“重要一年”的政協大會,無法不引人注目。
肩負人民的重托,承載著光榮的使命,來自各族各界各黨派各團體的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匯聚一堂,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
這是協商民主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在人民政協這個平臺上,意見在交流,觀點在交鋒,思想在交融。廣大政協委員直抒胸臆,暢所欲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建諍言、謀良策,用智慧和心血譜寫了協商民主新的一頁。
團結•民主•協商——人民政協邁出了穩健有力的一步
“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我們不能醒得早、起得晚!”
“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之前要認真調研、做好規劃。特別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産能過剩……”
3月8日,全國政協禮堂,一場主題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提案辦理協商會正在舉行。提出提案的有關民主黨派、政協委員與提案承辦單位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負責人圍桌而坐,一方直陳意見,一方有問必答。探討、交流、協商、議政……協商會場面生動,氣氛熱烈。
這是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一個生動剪影。
帶著長期調研發現的問題,帶著深入思考形成的建議——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政協委員出席會議,審議和討論一系列工作報告,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面臨的新困難新挑戰,坦誠交換意見,共商應對之策。
會議期間,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部委負責同志來到政協小組討論、大會發言現場,認真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平等議事,共商國是。
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氣氛融洽的交流裏,民意得到回應,協商民主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從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到發展低碳經濟,從激發民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委員們的關注點緊緊圍繞著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
從推動保障性住房建設到關注新生代農民工,從堅持公立醫院改革的公益性到促進教育公平……最受民眾關注的問題也是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他們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反映社情民意,不遺餘力向政府傳遞民聲,為各個社會群體利益的表達大聲疾呼。
全體會議、分組討論、界別聯組會、提案辦理協商會……各種形式的會議成為委員們暢所欲言、直抒己見的空間。
這是政協委員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截至3月7日,大會共收到提案5430件,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科技、衛生等各個領域。
大會發言是政協委員充分表達意見的載體和形式。今年的大會,共印發734份大會發言。雖然只有48位委員代表各族各界各黨派各團體走上人民大會堂的講臺,但其他大會發言所要表達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印刷和新聞媒體的報道,傳向四面八方……
實現緊密團結,發展民主才更有基礎;發揚廣泛民主,加強團結才有力量——在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的照耀下,即將閉幕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邁出了人民政協穩健有力的一步。
碰撞•交鋒•溝通——人民政協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是不是每個人都該擁有一套房子?”這個問題在政協會議上引起了委員們的討論。
李德水等部分政協委員認為,政府提出“住有所居”,並不是指每個人都有房屋的所有權,中國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為時尚早。而張泓銘等很多委員卻認為,住房問題理應民生優先,大部分人買不起房的現象是不正常的。
從房價該怎樣管到物業稅該不該徵,從央企要不要退出房地産市場到 “預售制”該不該取消……圍繞住房問題的討論之聲,在政協大會上不絕於耳。
尊重多數人的意見,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從就業到食品安全,從互聯網監管到懲治腐敗,政協大會會場內外,針鋒相對、激烈討論甚至爭論的聲音頻頻出現。
這樣一些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6日,張維慶委員在小組討論會上對一些地方的用人不正之風、接待奢靡之風、八股文風、不講真話等問題逐一批析,引發委員們強烈共鳴。
7日的政協大會發言中,梁季陽委員指出房地産市場的病根在於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激起了全場5次熱烈的掌聲。
10日,在政協文藝界小組討論會上,田軍利委員提出了他對“軟實力”“文化産業”等概念被“誤用”的意見,引人深思。
諍言和直諫向來為政協會議所歡迎和鼓勵。開誠布公、直言不諱的溝通和交流,已成為政協會議的常見現象。
在這裡,委員們談問題,毫不回避——
“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在25%左右,真正實現産業化的不足5%,與發達國家80%轉化率的差距甚大。”王志珍委員坦言。
“如果民間投資不能及時大規模的跟進,經濟增長缺乏後續投資動力支持,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就難以保持。”李衛華委員憂心忡忡。
“數量龐大的民營小企業面臨許多‘老問題’,歸根結底源於一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不完善,一些政策可操作性不強,很多執行不到位。”孫曉華委員直言不諱。
在這裡,委員們提建議,直截了當——
宋曉梧委員強調,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擴大消費需求的根本途徑,是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彭磷基委員指出,必須在制度上保證公平、公開、公正,防止出現利用廉租房政策的優惠措施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
莊威委員呼籲,國家應制定政策,採取更多措施,引導高校畢業生到生産一線和基層就業。 …… ……
“政協大會上,切中時弊、敢講真話的發言越來越多了,這是民主開放的體現。”全國政協委員楊瀾説。
在爭鋒中加深認識,在討論中形成共識,人民政協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日益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開放•參與•融合——人民政協正以自己的生動實踐,譜寫協商民主新的輝煌
“我確實想把這段時間大家反映的問題梳理一下。有的需要在深入研究和思考後再寫提案;有的可稍加整理,寫成社情民意,提交上去。我會盡力的。”
政協會議開幕當天,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盛連喜在自己的微博留下這樣一條博文。幾小時內80多條跟帖,超過2萬名“粉絲”通過網絡留下自己的關注和意見。
越來越多的政協委員開通了自己的微博,通過新興媒體集中民智、吸納民意,把百姓關心的話題帶到兩會上。
以微博、博客為代表的網絡議政新載體,和其他傳播手段一起,進一步將政協大會和人民群眾緊緊聯絡在一起。一些委員的建議,引起其他委員的關注,網民不斷跟帖,甚至形成網上輿論熱點。
對開放的兩會,人們寄予厚望——“我是在北京找工作的學生,希望多關心房價問題”。一幅照片上,一位石家莊來京找工作的大學生手舉白紙,白紙上是他對代表委員“寫”出的心裏話。
對開放的大會,海外輿論高度關注——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康埈榮説,中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構和最高政策諮詢機構發揮著收集民意並進行討論的中國式民主機制的獨特作用,從制度上支撐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希望兩會提出富有現實意義的議案提案,制定富有現實意義的政策。
“兩會熱點調查”、“我向總理報民生”……網站上的各種調查,成為民意的風向標,成為代表委員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參考。代表公眾提問,媒體也將公眾的呼聲帶給了委員,形成了一種對兩會的參與。
政協大會,不再僅僅是2000多位政協委員的會議——通過網絡、電視直播和其他的傳播手段,政協大會幾乎變成了全民都可以參與、發表意見的會議。
讓海內外記者感到很貼心的是,所有採訪安排的通知都提前一天以中英文公佈在新聞中心網站上。網上還公佈了委員名單等基本情況,以及會議駐地地點、34個界別委員駐地安排等信息。
集體採訪、直播小組討論現場……面對3000多名境內外記者的信息渴求,政協會議的內容、形式越來越開放。
在11天的政協會期裏,相當多的界別小組討論對境外記者開放。集體採訪的次數達到4場,主題涉及世博會、教育改革、促進就業、政治協商等多個方面。
連續7年報道兩會的俄羅斯國際文傳駐京記者柯舍夫説,政協會議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信息量越來越大。
開放促進民主,民主推動參與。
民主開放的氛圍,煥發了政協委員的參與熱情。“給我一分鐘時間”“我説兩句”……小組討論會上,不時可見這樣的場景。
“現在這種民主氣氛越來越濃,歡迎各種意見提出來,通過交流形成共識,這是政治民主的一種進步。”在大會發言中“抨擊”耍花架子等不正之風的朱振中委員説。
把一切能夠調動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敞開心扉,笑迎世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人民政協正以自己的生動實踐,譜寫協商民主新的輝煌。
政協委員就"推進政治協商"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吳晶晶)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12日上午在兩會新聞中心舉行集體採訪,政協委員就“推進政治協商”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接受集體採訪的分別是: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主席周國富,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主席傅克誠,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主席朱振中,福州市政協副主席王聰深。 >>>詳細
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第二場提案辦理協商會紀實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菲、姜琳、王帆) 初春。政協禮堂三層會議室。
寬敞明亮的大廳裏,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鄭萬通與提出提案的有關民主黨派中央、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等提案承辦單位負責人圍桌而坐,對提案進行集中協商辦理,一場以“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主題的討論熱烈展開。
“進一步提高就業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過稅收等杠桿對收入分配結構進行調整;降低部分政策性壟斷企業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全國政協常委何丕潔代表參與有關提案的民革中央首先發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