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2009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與2010年草案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關於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託,現將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去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並不斷豐富完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長明顯下滑態勢,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計劃執行情況總體是好的。

    (一)內需擴大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消費持續較旺。通過實施政策力度大、群眾受惠面廣的促進家電、汽車、節能産品和住房消費等措施,優化市場消費環境,有效挖掘了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超過計劃1.5個百分點,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汽車銷售1364.5萬輛,增長46.2%;家電下鄉中標生産企業累計出貨量近9000萬台,全年銷售額1500多億元;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93713萬平方米,增長42.1%,帶動了建築及裝潢材料、傢具等商品的消費。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7%,低於計劃4.7個百分點。

    投資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2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1%,超過計劃10.1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産投資194139億元,增長30.5%,其中,一、二、三産業投資分別增長49.9%、26.8%和33%。實施兩年新增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2009年安排中央投資9243億元,比上年預算增加5038億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投資佔44%,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佔16%,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佔23%,災後恢復重建佔14%,其他公共支出佔3%。政府投資的擴大,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引導帶動社會投資,對促進經濟企穩回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加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為長期發展夯實了基礎。

    經濟增速逐季加快。四個季度的當季同比增幅分別為6.2%、7.9%、9.1%和10.7%,全年國內生産總值335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7%,超過計劃0.7個百分點。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2%、9.5%、8.9%,超過計劃1.2個、0.9個和0.3個百分點。消費、投資為經濟增長分別貢獻了4.6個和8個百分點,彌補了凈出口下拉3.9個百分點的缺口。財政金融對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年國家財政收入6.85萬億元,增長11.7%,超過預算3.7個百分點,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規模之內;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27.7%,超過計劃10.7個百分點,新增人民幣貸款95940億元。經濟效益逐步好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升,1-11月實現利潤2.59萬億元;在39個工業大類中,30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減少33.5%。

    (二)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

    農業保持穩定發展。糧食生産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實現連續六年增産,全年總産量53082萬噸,比上年增長0.4%,超過計劃3082萬噸。棉花640萬噸,沒有實現計劃目標;油料、糖料産量分別達到3100萬噸和1.22億噸,超過計劃100萬噸和200萬噸。畜牧業、漁業在調整中發展,奶牛養殖下滑勢頭得到扭轉,肉類總産量7642萬噸,增長5%,超過計劃242萬噸;水産品産量5120萬噸,增長4.6%,超過計劃220萬噸。

    強農惠農政策繼續完善。出臺了《關於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較大幅度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平均每公斤分別提高0.22元和0.26元。實施了玉米、大豆、油菜籽國家臨時收儲政策,加大了棉花、食糖的收儲力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的收儲量分別達到3589.1萬噸、686.3萬噸、556.9萬噸、272萬噸和36萬噸。制定並及時啟動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奶業整頓和振興綱要得到較好落實。運用多種手段加強重要農産品市場調控,解決了農民“賣難”的問題,保持了主要農産品和農資價格穩定。

    “三農”投入大幅增加。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725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中央基建投資1890億元,增長1.5倍;對農民的四項補貼1274.5億元,增加244.1億元。銀行涉農貸款年末餘額突破9萬億元,增長34.8%。啟動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2009-2020年)》。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以及糧棉油糖等重要農産品生産基地和倉儲物流設施的建設繼續加強,對種養業良種工程、生豬和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植保工程和動物防疫體系、農産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以及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等支持力度加大。

    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繼續改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使6069萬農民受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8.7%,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完成計劃任務。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1579處,年初確定的增加500萬農村沼氣用戶的目標順利實現。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38萬公里,新增農村電網線路26.6萬公里。對80萬戶農村危房實施了改造,又有9.2萬戶遊牧民實現了定居。農村信息化繼續推進,全國已有99.8%的行政村通電話,99.5%的鄉鎮接通互聯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雙百”市場工程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三)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重點行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推進。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物流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以及相關細則有序實施。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中央投資安排200億元技改專項資金支持了4441個技改項目。機械、鋼鐵、有色、造紙等行業兼併重組取得重要進展。新疆獨山子、福建煉化和天津石化3套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一體化項目建成投産。高技術製造業扭轉了下滑態勢,全年增長7.7%。數字電視、生物等産業政策發佈實施,衛星應用、生物技術、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直升機等重大産業化項目和專項建設啟動,天津總裝廠首架空客A320飛機首飛成功,以TD-SCDMA為代表的3G網絡建設和業務推廣力度加大。重大裝備本地化工作進展順利,大型鍛件等核電關鍵設備自主研製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動車組和城市軌道交通裝備本地化水平明顯提高。

    産能過剩行業調整工作穩步推進。制定並組織實施了《抑制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産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促進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則和政策措施。建立了部門聯合信息發佈制度,信息引導工作得到加強。落後産能退出機制進一步完善。去年又關停小火電機組2617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實現了“十一五”期間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的目標,煉鋼、煉鐵、煤炭、水泥、電石、鐵合金、焦炭、造紙、化纖行業分別淘汰落後産能1691萬噸、2113萬噸、5000萬噸、7416萬噸、46萬噸、162萬噸、1809萬噸、50萬噸、137萬噸。

    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順利實施。中央財政用於科技的支出1512億元,增長30%。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等16個重大科技專項全面實施,大天區天文望遠鏡、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改造等重大科學工程順利完成。知識創新三期工程加快推進。“863”、“973”等國家科技計劃和技術創新工程取得重要進展。新建了25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了5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實施了85個國家重大産業技術開發項目,積極推動企業完善研發試驗條件。

    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不斷加強。南水北調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投資力度加大。京滬、哈大、石武、蘭新等一批重大鐵路項目進展順利,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有序推進,港珠澳大橋開工建設,全國新增鐵路通車里程5557公里,新增公路通車里程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19公里。新建、改擴建民用機場35個。大型專業化深水碼頭和長江幹線航道項目加快建設。西氣東輸二線東段工程、呼倫貝爾煤電基地、寧夏能源化工基地全面開工,西氣東輸二線西段工程實現供氣。新增發電裝機8970萬千瓦,又核準了6台百萬千瓦機組核電建設項目,青海黃河積石峽、廣東清遠抽水蓄能電站等大型水電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我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甘肅酒泉基地開工建設。城市電網改造有序推進。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開始實施。全年原煤産量30.5億噸,比上年增長8.8%,超過計劃1.5億噸;原油産量1.89億噸,低於計劃300萬噸;發電量3.7萬億千瓦小時,增長6.3%,超過計劃738億千瓦小時。

    服務業穩定發展。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財稅、供地、價格、金融等方面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加大,一批跨地區、跨行業、帶動功能強、支撐作用大的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順利開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物流配送、社區服務等發展迅猛,新興業態不斷涌現。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42.6%,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四)節能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一步加強

    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效。安排中央投資和獎勵資金支持了1318個重點節能項目,可形成年節能能力7500萬噸標準煤。全年新增節能建築面積9.6億平方米,可形成9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採用財政補貼方式,推廣高效節能房間空調器(定頻)500多萬台、高效照明燈具1.5億隻,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工作進展順利。安排中央投資支持了132個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點項目。“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等宣傳活動向縱深推進。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2%,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4.6%和3.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8.2%,超過計劃2.6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66.6%,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超過計劃0.7個百分點。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積極推進,完成造林面積588.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重點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斷加強,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實施。“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業廢水、廢氣治理工作進展順利。全國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330萬立方米、城鎮垃圾日處理能力5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2.3%和69%,比上年提高2.1個和2.2個百分點,超過計劃3.3個和2個百分點。發佈了11個行業清潔生産評價指標體系,又有1.02億千瓦火電機組安裝了脫硫設施,累計佔火電裝機總量的72%。

    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國家方案得到認真落實,大力推進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積極推動氣候友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和國際規則的制訂,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和項目合作,加強與有關國家的合作和對話,維護了我國正當的發展權益。

    (五)區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

    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重點工作紮實推進,新開工18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4689億元,特色優勢産業加快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民生建設進一步加強。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加快,《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發佈實施,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初步形成,裝備製造業不良貸款處置工作深入開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中部崛起取得新進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發佈實施,“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穩步推進,城市群發展勢頭強勁,承接産業轉移步伐加快,總體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東部地區努力減輕外需下降的影響,加快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向縱深發展。

    區域發展的協調性繼續增強。出臺實施了一批支持重點地區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措施,落實長江三角洲發展意見和珠江三角洲發展規劃,制定上海“兩個中心”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海南國際旅遊島的發展意見,編制江蘇沿海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及橫琴、中國圖們江地區發展規劃。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大,促進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以及青海等省藏區發展的各項措施逐步落實。生産要素跨區域流動呈現良好態勢,區域産業分工調整加快,各地區比較優勢進一步發揮。

    (六)改革開放繼續深化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村改革深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國範圍推開,1億公頃確權到戶,佔全國集體林地面積的60%。企業改革邁出新步伐,中央企業由年初的142戶調整到129戶,規範董事會試點擴大到24戶。基礎電信行業相關企業資産業務重組基本完成,3G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初步形成。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實施,積極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市場準入範圍擴大,準入門檻降低,企業融資渠道拓寬,投資環境改善。財稅金融改革取得積極成果,增值稅轉型改革全面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進展順利,公路養路費等6項收費徹底取消。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改革繼續深化,創業板市場正式推出,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和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紮實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實施。投資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繼續清理投資審批項目,改進政府投資計劃安排和管理方式。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穩步推進,開展了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出臺了改革實施方案及15個配套文件,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和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等重點改革有序推進。績效工資改革在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開始實施,文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各項改革工作有序展開。

    對外開放取得積極成效。4次提高6955個稅號的勞動密集型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産品出口退稅率,取消或降低糧食、化肥以及部分工業産品等102項出口關稅,調減1804項加工貿易限制類和禁止類目錄,積極應對貿易摩擦,有效減緩了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利影響,進出口降幅逐步縮小,年末實現由降轉升。全年進出口總額220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2016.6億美元,進口10055.6億美元。受國際市場大幅萎縮、全球商品價格下降的影響,加上我國出口産品檔次有待提高,進出口總額下降13.9%,沒有完成增長8%的計劃目標。利用外資結構繼續調整。出臺並組織實施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産業目錄,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産業和高端製造、研發環節,投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産業。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900億美元,低於計劃24億美元。年末國家外匯儲備23992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億美元。對外投資合作逆勢上揚,能源資源合作開發、企業海外並購、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部分)433億美元,增長6.5%;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77億美元,增長37.3%。

    (七)惠民生促和諧成效明顯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資金426億元,增長5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02萬人,超過計劃20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實現了不高於4.6%的計劃目標。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7.4%。外出農民工總量1.45億人,增加492萬人。中央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資金2905.75億元,增長16.6%。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基本實現,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發佈實施,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2.35億人,超過計劃700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正式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關閉破産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障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參保人數增加8239萬人,參保人口超過4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增加1630萬人,參合人口達到8.33億人。企業離退休人員、城鄉低保和優撫對象的保障水平繼續提高,社保基金籌集渠道進一步拓寬。

    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物資供應充裕,市場繁榮穩定。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175元和5153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9.8%和8.5%,超過計劃3.8個和2.5個百分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中央財政安排專項建設資金550.56億元,增長2倍,基本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00萬套,改造國有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和部分城市棚戶區住房130萬套,使城市近千萬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安排以工代賑資金56億元,易地扶貧搬遷試點資金18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增強發展能力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得到認真落實,2356萬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受益。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2008年四季度以來,中央政府用於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基建投資550多億元,超過“十五”時期的總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全面落實,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積極推進,改造農村初中校舍面積670萬平方米,建成中等職業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校舍314萬平方米。初中階段三年保留率達到94%,提高0.3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79.2%,提高5.2個百分點,超過計劃2.2個百分點;普通高校招生639.5萬人,增加31.8萬人,超過計劃10.5萬人,研究生招生51.1萬人,增加6.5萬人,超過計劃3.6萬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計劃生育設施建設繼續加強,建成17171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4522個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項目,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依法科學有序進行。人口自然增長率5.05‰,實現了7‰以內的計劃目標。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二期等重大文化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5062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1444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6.3%和97.2%,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紅色旅遊精品景區建設規劃目標全面實現。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和體育等事業繁榮發展。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園區建設基本完成。

    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實施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重災區累計完成投資6545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65.5%,農村住房重建任務基本完成,城鎮住房重建加固全面展開,學校、醫院和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北川、汶川、青川縣城以及映秀、漢旺等重災城鎮建設加快。震區文化遺産保護得到加強。對口支援工作成效顯著。

    在國際金融嚴重動蕩、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我們較好地完成了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取得這樣的成績極為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應對、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國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和相關政策措施,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的結果,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動員能力強、決策效率高、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政治優勢的結果。

    在充分肯定成績、增強必勝信心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從國際看,雖然世界經濟步入了復蘇進程,但基礎依然脆弱,金融領域風險沒有完全消除,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保護主義持續升溫,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和主要貨幣匯率可能加劇波動,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從國內看,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居民消費難有較大幅度增長,民間投資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刺激消費和投資的政策效應有可能減弱,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存在較大制約。受國際市場需求依然疲軟,貿易摩擦增多等影響,外需短期內很難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二是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壓力進一步加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物質資源的大量投入,土地和資源環境約束矛盾加劇,投資、消費比例關係不盡合理,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盲目重復建設問題突出。三是推進節能減排任務艱巨。隨著經濟企穩回升,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擴張明顯,有的企業由於經營困難減少了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投入,有的地方節能減排工作有所放鬆。四是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能力不強、比較效益偏低,農民持續增收困難較多。五是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普通高校畢業生和新成長勞動力規模很大,一些困難群體實現就業越來越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仍很艱巨。六是貨幣信貸超常增長,結構不盡合理,流動性管理壓力加大。此外,部分城市房地産價格漲幅過大,安全生産、收入分配、社會穩定以及城鄉、區域不平衡等方面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對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全面勝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十二五”規劃啟動實施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特別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考慮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關係的需要,並與“十一五”規劃《綱要》相銜接,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主要考慮是:從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看,我國經濟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長率,預期目標不宜定得過低。但目標定得過高,不僅實現難度大,而且經濟運行條件也會繃得過緊,資源環境難以承受。從今年的發展條件分析,消費需求有望保持平穩增長,投資增速會有所回落,但仍將保持一定規模,進出口形勢也會好于上年,實現經濟增長目標是有條件的。8%左右的目標比去年實際增長率略低一些,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強調經濟工作的著力點不在於盲目追求更高的速度,而在於下更大的功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下更大的功夫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實現又好又快發展。8%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就全國來説的,是一個預期性、指導性目標,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科學確定增長目標,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更不應層層加碼。

    ——優化經濟結構。農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加強,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服務業發展加快,一、二、三次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0.1%、46.6%、43.3%;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提高到1.75%以上;抑制盲目重復建設、推動兼併重組和淘汰落後産能取得積極成效;單位GDP能耗力爭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下降;城鎮化率達到47%,區域發展更趨協調。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內在要求。提出這個組合目標,就是為了引導各方面在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的同時,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兩隻手”的作用,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依法淘汰落後産能,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強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同時,加大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力度,加快城鎮化步伐,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進一步拓展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增長空間。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才能突破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才能進一步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複雜、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以上;各項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加快推進;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雖然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但隨著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力度加大,就業服務和培訓不斷加強,新增就業崗位將會繼續增加。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産經營尚未根本擺脫困境,影響了農民工就業崗位的穩定,再加上農産品價格和生産效益總體偏低,制約了農民現金收入的增加。但是,隨著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逐步調整,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進一步完善,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的加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和農村內部增收空間的不斷拓展,農村居民收入仍可繼續穩定增長。

    ——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當前,我國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絕大多數産品供應充足,特別是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庫存充裕,有利於保持物價基本穩定。但是,推動今年物價上行的因素不容忽視,主要包括: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傳導效應,國內貨幣信貸投放的滯後作用,資源稅和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的影響,以及上年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翹尾因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價格上漲的壓力。提出上述目標,既有利於管理好通脹預期,也為推進改革留有一定空間。

    ——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左右,貿易順差有所縮小,服務貿易發展加快;利用外資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對外投資穩步擴大、效益提高。在著力擴大內需的同時努力穩定和拓展外需,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也有利於增加就業崗位,在國際競爭中促進結構優化、提升發展質量。儘管國際經濟環境依然嚴峻複雜,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但如果不發生大的意外事件,今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形勢會好于去年,再加上2009年我國進出口下降較多、基數較低,只要我們抓住國際分工調整的有利時機,發揮比較優勢,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以質取勝、集約化、多元化的路子,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就能實現對外貿易的恢復性增長。

    按照上述安排,對照“十一五”規劃《綱要》,預計到年底,經濟增長、城鎮新增就業、城鄉居民收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城鎮化率等大部分指標,可以實現或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等指標,完成目標任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綜觀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今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十分繁重。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與穩定外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創新發展;把深化改革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一)進一步提高宏觀調控水平,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1)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和發債規模,建議今年全國財政赤字規模10500億元,赤字率與去年基本持平,控制在3%以內。其中,中央財政赤字8500億元,代發地方債2000億元並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繼續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按照突出重點、有保有壓的要求,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原則,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2)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合理增加貨幣供應和信貸規模,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7.5萬億元左右。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産業轉移等方面的信貸支持,有效緩解農業和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兩高”行業和産能過剩行業的貸款。繼續擴大直接融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擴大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優化融資結構。(3)防範財政、金融風險。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擔保行為。嚴格執行放貸條件,加強審慎管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防止季度之間、月度之間異常波動。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1)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儘快出臺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的方案和政策措施。繼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落實在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政策。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完善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實施力度,把家電以舊換新和汽車下鄉政策實施的時限延長到年底,擴大家電以舊換新試點地區。(3)促進合理的住房消費。增加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賃房用地供應,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費,倡導住房租賃消費,繼續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抑制投機性購房,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繼續整頓規範房地産市場秩序,加大對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哄抬房價等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4)發展服務消費。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會展、動漫等文化産業,加快寬帶網絡建設,支持“三網”融合性業務發展,積極促進文化、旅遊、體育健身、教育培訓、老年護理等服務消費。(5)優化消費環境。擴大消費信貸,加強商貿流通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價格秩序,進一步強化産品特別是食品藥品質量安全監管。

    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其中,建設與改造投資增長21%,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長18%。(1)切實抓好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繼續實施4萬億元投資計劃,按照兩年新增中央政府投資1.18萬億元的要求,2010年擬新增5722億元,全年共安排中央政府投資9927億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設投資3926億元。在投資安排上繼續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向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繼續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資金主要用於在建和收尾項目,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避免“半拉子工程”。(2)積極擴大民間投資。抓緊出臺並落實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放寬民間投資準入領域,進一步消除限制民間投資進入的障礙,支持民間投資投向公用事業、社會事業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3)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建立健全部門聯動聯控和信息共享機制,研究進一步把好用地、環評、節能、信貸、産業政策等關口的辦法,控制銀行貸款用於新開工項目的比例。嚴格控制“兩高”、産能過剩行業的新上項目和不切實際的“政績工程”。加快投資管理法制化進程。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檢查、稽察和專項審計,嚴肅查處違規問題,確保資金安全和項目工程質量。

    穩定糧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場供應和價格。加強主要農産品市場調控,靈活把握儲備吞吐、進出口調節的力度和節奏,做好糧油等重要商品的購銷調運,保證市場供應。強化價格監測、預警和形勢分析,完善應急預案,規範價格行為,正確引導輿論,穩定市場預期,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

    搞好經濟運行調節。強化動態監測和綜合分析,針對煤電油氣運緊平衡、局部緊張的局面,做好重點時段、重點地區的保障供應工作。加強煤炭産運需銜接,統籌電力供需平衡,組織好跨區跨省輸電,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搞好成品油和天然氣的總量平衡和穩定供應,保障重點物資運輸。充實應急物資儲備,完善應急機制,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二)加快産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1)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繼續落實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積極推進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網、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加大對研發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推進落實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加快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新支線飛機、核電等重大工程的實施。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知識創新工程和技術創新工程建設,在數字電視、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商務等領域新建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加快培育具有自主創新示範和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推動形成一批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繼續支持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加快發展農業和民生科技,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術。擴大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組織實施區域創新能力建設專項。完善知識産權保護政策。(2)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抓緊研究提出總體思路、重大政策措施和發展規劃,在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生物育種、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海洋等領域,選擇具備突破條件的關鍵技術和産業化應用作為主攻方向,確定技術路線和市場推進措施,啟動一批重大專項工程。落實好研發投入抵扣所得稅政策,健全支持創新的投融資體制,加快實施新興産業創投計劃,推動設立高技術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通過貸款、債券、股市、創業投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3)繼續推進重點産業的調整振興。認真落實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實施細則,修訂並實施《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相關政策。在船舶、石化、有色、環保、新能源、節能減排等領域,組織實施技術研發和産業化示範。圍繞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力度,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支持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鼓勵使用國産首臺(套)重大裝備,推動重大裝備的本地化。加大地質勘探力度,提高國內能源資源保障能力。積極調整能源結構,促進能源産業持續健康發展。2010年,原煤、原油、天然氣産量分別達到31.5億噸、1.9億噸、920億立方米,增長3.3%、0.5%、8%;發電量39600億千瓦小時,增長6.6%,其中,水電6600億千瓦小時,增長7.2%,核電750億千瓦小時,增長7.1%。積極推進風電及其配套工程建設。加快兼併重組步伐,推動重點産業合理佈局、集約發展。(4)壓縮和疏導過剩産能,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嚴格市場準入,建立落後産能退出機制,健全市場信息發佈制度,引導産業健康發展。今年擬淘汰火電、煉鋼、煉鐵、水泥、造紙、平板玻璃等落後産能分別達到1000萬千瓦、600萬噸、2500萬噸、5000萬噸、53萬噸、600萬重箱。(5)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第三産業增加值達16.15萬億元,增長8.7%,服務業就業比重達到34.8%,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完善和落實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投資、稅收、用地、價格等政策。加快制定促進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0年,全國電信業務總量增長18%。出臺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現代物流重點項目建設。改善重點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條件,促進生態旅遊、文化旅遊、休閒度假旅遊,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家政服務、養老服務和市政公用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到今年底,全國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達18萬個,增長2.9%。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示範區建設。組織好上海世博會。(6)抓好重要通道和關鍵樞紐建設,提高交通運輸綜合效能。有序推進鐵路客運專線、煤運通道、西部幹線、城際客運系統、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提升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以專業化碼頭、現代化港區和進出港深水航道為重點,有序推進沿海港口建設,發展長江等內河水運。推進樞紐機場和幹線機場改擴建,安排好支線機場建設。201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公路通車里程分別增長5.8%、2.6%,累計達到9.1萬公里、392.7萬公里;通航機場增加8個,達到174個。(7)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發展。加快建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信息服務網絡和小企業創業基地。落實促進小企業發展的金融和稅收優惠政策,擴大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鼓勵各地建立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發展多層次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三)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基礎。(1)抓好主要農産品生産。繼續嚴格保護耕地,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建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著力提高糧食單産和品質。2010年,力爭糧食産量穩定在5億噸水平;棉花、油料、糖料産量分別達到670萬噸、3150萬噸、12500萬噸,增長4.7%、1.6%和2.5%。全面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加強棉花、油料、糖料生産基地建設,著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因地制宜發展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和保護性耕作,改造中低産田165.3萬公頃,增長1.6%。完善生産補貼和獎勵政策,穩定大宗農産品生産。繼續推進種養業良種繁育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範項目和現代農業生産發展項目,支持生豬、奶牛等規模化、標準化養殖。2010年,肉類、水産品産量分別達到7800萬噸和5200萬噸,增長2.1%和1.6%。支持大宗農産品倉儲物流設施、骨幹農産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和農産品冷鏈物流建設。(2)努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小麥、稻穀平均每50公斤分別提高3元和6元,其中粳稻提高10元。健全重點農産品收儲機制。增加良種補貼,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種類,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積極培育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生産經營組織化程度,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産業,壯大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優化農民工就業和創業環境,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多渠道就業,今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力爭600萬人以上。(3)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繼續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增加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的中央基建投資,今年擬安排200億元,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1.5%;安排120億元用於農村電網改造;安排30億元用於農村公路改造;安排52億元用於加快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按期完成規劃內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強漁政漁港建設。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增強農村教育培訓、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能力,加快農村信息化和通信普遍服務建設。(4)積極推進城鎮化。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完善城鎮供氣、供熱、供水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推動有條件的城市允許有穩定職業和收入的農民工及其子女轉為城鎮戶口並納入城鎮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民工就業、居住、就醫等基本生活條件,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

    (四)認真落實促進區域發展的各項規劃和政策,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1)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抓緊研究制定下一個十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及時出臺實施方案。繼續開工一批基礎設施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點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完善退牧還草政策,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加快制訂成渝經濟區等區域規劃。推動重點邊境城鎮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2)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兼併重組、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進一步推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大力發展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和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編制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3)紮實推進中部崛起。認真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制定支持中部地區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編制“三個基地、一個樞紐”為重點的專項規劃。加快制定丹江口庫區及上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區域規劃。出臺並組織實施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意見。(4)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落實好已出臺的珠三角等重點區域規劃和政策措施,抓緊出臺並組織實施長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海峽西岸經濟區等區域規劃,研究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意見。積極鼓勵東部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和産業優化升級,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5)加強區域合作。在發展規劃、産業佈局、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各地區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加大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力度。繼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紮實做好東中部地區對西部困難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

    (五)抓好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強化目標責任和監督檢查。繼續實施節能減排問責制,開展對地方和重點企業的評價考核。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督查指導,確保節能減排設施有效運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等宣傳活動。(2)完善相關政策、標準。儘快出臺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制定和修訂一批終端用能産品強制性能效標準、單位産品能耗限額標準和強制回收産品的技術標準。健全節能産品認證和節能産品政府採購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實節能節水環保産品和節能環保改造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脫硫電價,完善鼓勵餘熱余壓發電上網的經濟政策。(3)加快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新增80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抓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燃煤電廠脫硫、鋼鐵燒結機脫硫、尾礦綜合治理等重大項目建設。2010年,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500萬立方米、垃圾日處理能力6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5%、71%,提高2.7個和2個百分點。認真落實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4)加強建築節能。強化對新建建築執行節能標準的監管,推行民用建築能效測評標識和節能信息公示。加大北方採暖地區現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力度。加強國家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的節能管理。(5)全面實施節能産品惠民工程。在做好財政補貼推廣高效節能空調的基礎上,制定冰箱、洗衣機、平板電視、燃氣熱水器、電機等産品的財政補貼推廣實施細則,推廣1.5億隻節能燈,並向農村傾斜。(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化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完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建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啟動城市礦産等示範工程,制定再製造産業發展意見,大力推進建築廢棄物、餐廚垃圾資源化和秸稈綜合利用。2010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14立方米,下降2.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68.4%,提高1.8個百分點。(7)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重點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大“三河三湖”、渤海、三峽庫區、南水北調等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污染防治力度。抓緊開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的保護與建設,加快實施三江源、石羊河以及石漠化等生態綜合治理規劃。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6萬平方公里,增長1.4%。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8)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制定落實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的政策措施。繼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宣傳教育。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碳匯,今年新增造林面積592萬公頃。完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相關工作。繼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進程,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六)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1)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加快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落實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能力,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加快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今年基本藥物制度覆蓋60%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穩步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繼續開展發電企業競價上網、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等試點,推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定價和費用分攤機制。繼續推進水價改革,加大污水處理費徵收力度。改革垃圾處理收費方式。推進排污權交易試點。(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重組,加快大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母公司層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進中央企業加快建立規範董事會,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高管人員薪酬制度。繼續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積極引入競爭機制。(4)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金融、財稅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招投標、政府採購等方面提供同等政策待遇,清理融資、外匯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歧視性法規和政策,著力營造多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5)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啟動國有林權改革。推進草原承包、國有農墾體制改革。(6)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步伐。建立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完善消費稅和房産稅制度。推進資源稅改革。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制度。(7)繼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規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積極推動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深化內部改革,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快發展面向農村和中小企業的小型金融機構,擴大中小企業發債試點。完善金融監管體制。(8)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項目後評價、重大項目公示和責任追究制度,制定代建制管理辦法,健全政府投資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産業投資基金管理制度,完善創業投資機制。

    (七)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穩定發展開放型經濟。(1)促進對外貿易穩步回升。保持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積極調整出口商品結構,繼續鼓勵傳統優勢産品、自有品牌産品和自主技術及標準的出口,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産品出口。支持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國內緊缺物資的進口。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積極推進國際經貿合作。繼續擴大對外援助。(2)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修訂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擴大開放領域,引導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産業,鼓勵外商在中西部地區發展符合環保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縮小審批、核準範圍,增加審批透明度。今年外商直接投資力爭達到960億美元。繼續用好國外貸款。(3)支持和規範企業對外投資合作。修訂境外投資項目核準管理辦法和産業指導政策,加強和改善對境外中資企業的指導、協調、監督和服務,引導企業依法經營。今年力爭實現對外直接投資增長15.5%。

    (八)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1)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和服務業,建立公共投資帶動就業增長的機制,努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今年將有63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加上歷年尚未實現就業的,就業壓力很大,要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落實好農民工就業的各項政策。(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國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並優先在邊境縣、民族地方的貧困縣和牧區進行。研究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已退休人員基本養老保障和其他社會保障遺留問題。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籌資水平、政府補助標準和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救助力度,完善城鄉低保制度,進一步提高低保標準。加快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今年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增加500萬人、940萬人。繼續做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工作,易地扶貧搬遷人口76萬人,再使41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3)優先發展教育。發佈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推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強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繼續實施“985工程”、“211工程”三期和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民族院校建設和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加大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2010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普通高校計劃招收本專科生657萬人,研究生53.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7%和4.5%。(4)加強公共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繼續改造建設一批縣級醫院和鄉鎮、社區衛生服務設施,支持重點中醫院建設,啟動實施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規劃。2010年,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病床數達3.08張,增長3.7%。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5)加強住房保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安排中央基建投資440億元,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持城市棚戶區、國有工礦棚戶區及國有林區、墾區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繼續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落實好土地出讓凈收益不低於10%用於廉租住房建設的規定。2010年,擬新增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28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120萬戶,遊牧民定居6萬戶。(6)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加大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群眾體育設施建設力度,並向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傾斜,加快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國家自然文化遺産地、歷史文化名城、搶救性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産品創新。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今年擬新增體育場地2000個,增長4.1%。(7)重視發展老齡事業,切實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關心和支持殘疾人事業。2010年,擬新增各類社會福利床位10萬張,增長3.3%;新增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384個,增長15.1%。(8)繼續抓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今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主要任務。

    繼續加強內地與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支持香港、澳門克服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促進經濟發展。抓住歷史機遇,積極推動兩岸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擴大兩岸直接“三通”。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

    今年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切實做好“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在廣泛聽取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的基礎上,起草“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完成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準備工作,並組織好相關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的編制。

    各位代表,做好2010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指導和監督,虛心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堅定信心,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努力奮鬥!

 
 
 相關鏈結
· 新華社3月16日受權全文播發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
·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關於預算報告的決議
·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關於計劃報告的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