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41.如何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19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幾年來,農業農村形勢持續向好,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從今後長期的發展看,農業和農村的穩定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是一項既重大又緊迫的任務。2010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衝擊仍在顯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穩定糧食和農業對穩定物價、管理通脹預期至關重要,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意義重大。要在連續6年增産、增收的高基數上,在氣候、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情況下,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任務十分艱巨。我們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切實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力氣解決好“三農”問題,克服農業連續豐收後忽視農業、放鬆農業的傾向,進一步強化強農惠農政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確保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一要穩定發展農業生産,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要穩定糧食生産,調整農業結構,增加緊缺農産品供給。雖然我國糧食連續6年豐收,但糧食供求長期偏緊的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雖然糧食産量每年在增加,但消費需求也在增長,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狀況並沒有改變;雖然國家儲備和國有糧食企業庫存大幅增加,但農戶和加工企業存糧明顯減少,糧食庫存分佈與以前有很大不同。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糧食供求形勢。要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基礎上,大力優化品種結構,著力提高糧食單産和品質。全面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建設規劃,並儘快形成生産能力。大規模開展糧棉油高産創建活動,通過連片生産、技術集成、強化服務,全面提高農業生産能力。大規模開展園藝産品生産和畜牧水産養殖標準化創建,通過標準化技術、規模化經營、規範化管理,全面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要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2010年中央財政“四補貼”資金達到1335億元,比上年增加60.4億元。繼續堅持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擴大良種補貼的品種,增加馬鈴薯、青稞、花生良種補貼。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範圍。落實和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按照存量不動、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2010年的農業補貼,不僅增加了數量,而且擴大了補貼政策受益面,以前主要是在農區對農民進行補貼,現在擴大到牧區、林區和墾區。國家已經發佈了2010年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每50公斤小麥最低收購價比上年提高3元,每50公斤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分別比上年提高3元、5元和10元。國家還將繼續實施農産品的臨時收儲政策,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等臨時收儲,做好棉花、食糖、豬肉調控預案,保持農産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水平。

    三要努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就業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必須把促進農民就業放到農業農村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內外聯動,多措並舉,最大限度地拓展就業增收空間。要毫不放鬆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落實好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措施,加強就業服務和權益保護。同時,要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擴大農村就業。既要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又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既要努力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又要加強農民就業服務和權益保護。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農業生産技術和農民務工技能培訓,整合培訓資源,規範培訓工作,增強農民科學種田和就業創業能力。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加大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指導和服務力度,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

    四要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縣域是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的重要平臺,也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縣域流動,統籌配置各種資源,有效集成各項支持政策,增強縣域經濟對就業增收的帶動能力。科學規劃産業發展,抓住國際國內産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積極引導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産業,特別是農産品加工業向縣域轉移,大力培育特色支柱産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林下種養業,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促進鄉鎮企業健康發展,落實扶持政策,推進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重點支持成長性強、就業容量大的企業做大做強。扶持發展農産品加工業,積極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森林旅遊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加快小城鎮發展,依法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相應行政管理權限,改善小城鎮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引導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增強小城鎮輻射農村、帶動就業、促進消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