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侍俊代表:汶川縣通過災後重建實現經濟轉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 侯大偉、何宗渝)“在阿壩州汶川縣的災後重建過程中,有很多通過災後重建中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故事。”來自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阿壩州委書記侍俊對記者説。

    侍俊代表説:“汶川是十個極重災縣之首,大地震造成了群山松動,過去群眾生活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災害的破壞。因此在推進汶川縣災後重建過程中,必須重構汶川縣城鄉空間體系和産業發展模式,把以人為本、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

    “比如説汶川縣的水磨鎮,在地震之前,這個位於岷江上遊河畔的阿壩州工業重鎮,作為西部地區一個偏僻鄉鎮,未能避免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侍俊代表向記者講起了這個災區小鎮的“前世今生”,在這個僅有18個行政村的小鎮,境內竟然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但如今,這些都已成往事,災後重建已經掀開了水磨鎮歷史的嶄新一頁。“按照新的重建規劃的定位,水磨鎮被定位為‘旅遊、教育、特色農業和居住’的功能區。”

    “如果你現在走在水磨鎮的千米禪壽老街,你會有一種身處‘雲南麗江’的錯覺。地震之前破敗不堪的百年老房,經過重建,已經再現數百年前的模樣。”侍俊代表介紹説,融旅遊商貿居住于一體的禪壽老街,就是現在水磨鎮的一個縮影。昔日臭水橫流的壽溪河,現在已建成一個碧波盪漾的湖泊,沿著這個人工湖,已然形成“一湖兩岸四片區”的總體結構。那些污染工廠,如今關的關,搬的搬,留下來的5家,環評排放也都全部達標。可以説,一座“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已經在這裡崛起。

    “災後重建就是要建一種科學發展模式。”侍俊説,水磨鎮災後重建以生動事實帶給人們的啟示就是,災後重建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搞“黑煙GDP”,地方照樣能發展,群眾照樣能就業增收。

    他介紹説,城鄉居民的生活,通過“騰籠換鳥”式的産業轉型得以支撐。搬走污染企業,騰空“籠子”,結果換來四隻“鳥”:第一隻“鳥”是旅遊業。水磨鎮通過建設兩條特色街區,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商業氛圍,今年春節每天都有近萬名中外遊客到這裡休閒旅遊,並極大地帶動了周邊村莊的鄉村旅遊。

    第二隻“鳥”是引進阿壩師專和四川音樂學院兩所大學,進駐1萬多名師生,為水磨鎮成為阿壩州“宜居宜業”的典範帶來足夠的活力。

    第三隻“鳥”是在遷出高耗能企業留下的土地上,已經用於安置生態移民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設。

    第四隻“鳥”是一批種植業、養殖業的專業合作組織應運而生,創造了就業,增加了群眾的收入。

    侍俊代表説,如今的水磨鎮儼然變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青山綠水碧波盪漾”的水墨畫。“水磨鎮的‘前世今生’,就是整個汶川縣通過災後重建實現經濟轉型的縮影。”

 
 
 相關鏈結
· 王小同:把農村污水處理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內容
· 陳錫文就糧食、土地、水利、農民工等答記者問
· 張榮鎖代表:加快自然災害治理確保山區居民安全
· 趙頃霖代表:加大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支持力度
· 代表建議:關注老年人健康加強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 全國人大代表調研保障房建設可持續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