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
關於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1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託,現將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去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極為複雜,各類自然災害和重大挑戰極為嚴峻。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堅持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攬子計劃,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鞏固了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計劃執行情況總體是好的,“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勝利完成。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質量效益明顯改善。全年國內生産總值39.8萬億元,增長10.3%,超過預期目標2.3個百分點。一、二、三産業分別增長4.3%、12.2%和9.5%,超過預期目標0.3個、4個和0.8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16萬億元,增長12.1%,超過預期目標4.1個百分點。煤電油氣運等的運行調節和綜合協調得到加強,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生活以及受災地區、重大活動、重要時段的需求。全年國家財政收入8.3萬億元,增長21.3%,財政赤字比預算減少500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9.7%,新增人民幣貸款7.95萬億元。企業效益繼續提高,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88萬億元,同比增長49.4%。
圖表一:“十一五”時期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 新華社發
內需持續擴大,增長的拉動力趨向協調。擴大消費的各項政策取得積極成效,消費需求潛力進一步釋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超過預期目標3.3個百分點。全國家電下鄉産品銷售7718萬台,增長1.3倍。汽車銷售1806萬輛,增長32.4%。投資保持適度增長,結構進一步改善。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78140億元,比上年增長23.8%,超過預期目標3.8個百分點。兩年新增4萬億元投資計劃圓滿完成。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實施,為民間投資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民間投資佔城鎮固定資産投資比重達51.1%,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消費、投資、凈出口為經濟增長分別貢獻了3.9個、5.6個和0.8個百分點。
圖表二:2008年第四季度—2010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資的主要用途 新華社發
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實行穩定價格與改善民生多措並舉,做好糧、棉、肉、糖等重要商品的收儲和投放工作;增加鮮活農産品綠色通道政策品種,並將實施範圍擴大到所有收費公路;完善困難群眾生活補助與物價變動的聯動機制,減輕價格上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停止和取消一批收費項目,降低一批收費標準和藥品價格,減輕企業和群眾負擔;組織開展涉企收費、電力價格、農産品價格等專項整治和打擊侵犯知識産權、制售假冒偽劣産品專項行動,營造有序的價格和市場環境。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3%,基本實現調控目標。
(二)農業基礎得到加強
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穩定增産。克服部分地區特大乾旱、低溫寡照、嚴重洪澇等災害影響,全年糧食産量54641萬噸,比上年增加1559萬噸,增長2.9%,實現了連續7年增産。油料産量3239萬噸,增長2.7%。畜牧業生産總體平穩,全年肉類總産量7925萬噸,增長3.6%;水産品産量5366萬噸,增長4.9%。受部分地區氣候條件不利、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影響,棉花産量597萬噸,下降6.3%;糖料産量12045萬噸,下降1.9%。
圖表三:糧食産量七連增情況 新華社發
強農惠農政策有效實施。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方面的支出85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用於農業和農村建設的中央預算內投資1928億元,佔全部中央預算內投資的比重達到49%。耕地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國整治土地130多萬公頃,新增耕地30多萬公頃。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全面實施,棉油糖基地、植保工程、動物防疫體系、種養業良種工程得到加強。制定並實施了加強中小水利設施建設、促進農業機械化、保障蔬菜生産供應等方面政策。規劃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第二輪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啟動實施。支持建設了一批農産品批發市場、糧油倉儲、農産品冷鏈物流等流通基礎設施。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每50公斤比2009年平均提高3元和6元,大豆、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化肥供應較為充足。對種糧農民實行“四項補貼”的規模達到1226億元。
圖表四:“十一五”時期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增長情況 新華社發
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繼續改善。2010年,解決了6186萬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達到71.3%。新增農村電網線路30萬公里。鄉鎮、建制村的油路通暢率分別達到96%和81%。支持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1343處,全國新增沼氣用戶50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120萬戶,完成計劃目標。新建萬村千鄉農家店10萬家,農村連鎖經營網絡初步形成。
圖表五:“十一五”時期引水安全工程受益人數增加情況 新華社發
(三)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推進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與973、863、支撐計劃順利實施,上海光源、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重大科學工程建成並通過驗收,中科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基本完成,數字電視、下一代互聯網等50個國家工程中心、3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在企業設立的5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高世代液晶顯示面板、大規模集成電路、支線飛機等重大項目建設順利推進。大型飛機研製取得新進展。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93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550家,創新型試點城市45個。自主研發的高效能計算機“天河一號”運算速度躍居世界第一。
高技術産業發展加快。全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6.6%,提高8.9個百分點。集成電路、電子元件、微型計算機設備、移動通信手持機等主要高技術産品産量分別增長57.4%、30.1%、35%和46.4%;軟體銷售收入1.3萬億元,增長30%。技術市場交易額突破3000億元。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決定頒布實施,現代中藥等7個高技術産業化專項積極推進,新建了18個國家高技術産業基地,設立了13隻創業投資基金。
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重點行業調整振興規劃進一步實施,安排200億元重點産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支持了5051個技術改造項目。首鋼搬遷順利完成,鞍鋼與攀鋼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頒布實施。淘汰落後産能任務全面完成。火電、煉鋼、煉鐵、水泥、平板玻璃、造紙等行業分別淘汰落後産能1210萬千瓦、931萬噸、4000萬噸、11619萬噸、1105萬重箱和472萬噸,超過計劃目標210萬千瓦、331萬噸、1500萬噸、6619萬噸、505萬重箱和419萬噸。
服務業穩定發展。啟動了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運用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快發展,頒布實施了促進節能服務産業發展的意見。2010年,服務業就業人數佔就業總人數比重達到34.8%,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43%。
圖表六:“十一五”時期服務業增加值增長情況 新華社發
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保障能力提升。全國鐵路營業里程9.1萬公里,增加4986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398萬公里,增加12萬公里;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1萬公里,增加500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個,新增125個;民用運輸機場通航175個,新增9個。光纜線路長度995萬公里,增加166萬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1.88億個,增加4924萬個。能源重點項目、能源基地和儲運設施建設得到加強。13個大型煤炭基地已有11個産能達到億噸,一批清潔能源項目竣工投産,石油儲備二期項目加快建設,西電東送工程北、中、南通道的總輸送能力超過7800萬千瓦。全年原煤産量32.4億噸,增長8.9%;原油産量2.03億噸,增長7.1%;天然氣産量967.6億立方米,增長13.5%;發電量42065億千瓦小時,增長13.2%。
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向縱深推進,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發佈實施。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順利出臺,推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意見,以及加快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發展的意見頒布實施,重慶兩江新區批准設立。新開工建設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23項,投資總規模6822億元。對東北地區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扶持東北建設現代農業的指導意見制定出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全面落實,“三基地、一樞紐”建設步伐加快,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出臺,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太原城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工作取得新進展。東部地區産業結構升級和自主創新積極推進,深圳等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規劃頒布實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開始啟動。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2010年,安排中央以工代賑投資55億元和易地扶貧搬遷試點資金20億元,易地扶貧搬遷人口87萬人,超過計劃目標11萬人,又有90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基本完成計劃目標。
(四)節能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成效明顯
節能減排目標基本實現。2010年,用於節能減排方面的中央預算內投資333億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51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倍和73%。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形成節能能力3310萬噸標準煤。大力實施節能産品惠民工程,推廣高效節能空調近3000萬台、節能汽車100多萬輛、高效照明産品1.6億隻。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啟動實施。國家“城市礦産”示範基地建設積極推進。支持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全年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900萬立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6.8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6.9%和72.5%,比上年提高1.6個和1.2個百分點。201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4.01%,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1.32%和3.0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9.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2個百分點。過去五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9.06%,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14.29%和12.4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基本或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圖表七:“十一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情況 新華社發
圖表八:“十一五”時期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情況 新華社發
生態環境保護邁出新步伐。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進一步鞏固,天然林資源保護一期工程全面完成,長江上遊、黃河上中游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採伐,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和恢復。2010年,全國新增造林面積592萬公頃,實施退牧還草666.7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萬平方公里。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頒布實施,“三河三湖”、黃河中上遊、三峽庫區及上遊、渤海、松花江、丹江口庫區及上遊等重點流域污染治理積極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全面實施。
圖表九:“十一五”時期造林總面積增加情況 新華社發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一步加強。國家方案得到有效實施,低碳技術創新積極推進,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成功舉辦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天津會議,積極開展和參與全方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村改革方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序開展,80%以上的集體林確權到戶,國有林場林區改革試點、農墾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企業改革方面,中央企業及其下屬企業改制面超過70%,規範董事會試點擴大到32家。電力、郵政、市政公用事業等改革取得新進展。多項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頒布實施。財稅體制改革方面,27個省份970個縣實行了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油氣等資源稅改革在西部地區試點,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制度。金融體制改革方面,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金融機構、資産管理公司改革穩步推進,中國農業銀行成功上市,股指期貨順利推出,企業債券穩步發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範圍擴大。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方面,城市供水成本公開試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進展順利,對超能耗限額産品實行了懲罰性電價,制定統一的農林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社會事業改革方面,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深入推進,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60%的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公立醫院改革在16個國家試點城市及37個省級試點地區積極探索並不斷深化,出臺了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改革深入實施。文化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省級試點和經營性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基本完成。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取得積極成效。
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和以質取勝戰略,加強對“兩高一資”産品出口調控,增加國內緊缺的原材料、高載能産品、先進技術及關鍵零部件進口,貿易不平衡狀況得到改善。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9727.6億美元,增長34.7%,其中,出口增長31.3%,進口增長38.7%;順差比上年減少6.4%。出臺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引導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節能環保産業和中西部地區。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1057.4億美元,增長17.4%。借用國外貸款205億美元,增長57%。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一批重點境外投資項目取得新進展。全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90億美元,增長36.3%。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922億美元,增長18.7%。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面加強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109元和5919元,增加1934元和766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7.8%和10.9%,超過預期目標1.8個和4.9個百分點。這是1998年以來首次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
圖表十:“十一五”時期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情況 新華社發
就業穩定增長。積極就業政策實施力度加大,基層公共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在中西部地區建設了162個縣級服務中心和610個鄉級服務中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超過預期目標2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實現預期目標。
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底,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673萬人,超過計劃目標1673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範圍擴大到24%的縣。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係轉移接續辦法順利實施。城鎮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3206萬人,比上年增加3059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8.35億人,參合率96.3%,比上年擴大2.1個百分點。提高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等保障和救助標準。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進展順利,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實現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目標,玉樹、舟曲災後恢復重建全面展開。
圖表十一:“十一五”時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提高情況 新華社發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大規模推進。進一步提高了中西部地區新建廉租住房和農村危房改造中央補助標準,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並將其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劃。2010年,全國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590萬套,超過計劃目標10萬套,其中,保障性住房322萬套,棚戶區改造268萬戶;全年基本建成370萬套。
社會建設得到加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改造農村中小學校舍1325萬平方米,建設中等職業學校校舍212萬平方米。全國“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初中階段三年保留率9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2.5%,提高3.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6.5%,普通本專科招生661.8萬人,研究生招生53.8萬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進展順利。支持建設和改造了891所縣級醫院、162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1228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6所精神衛生防治機構。人口自然增長率5‰左右,完成計劃目標,年末總人口13.41億人。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西新工程和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穩步推進。國家博物館、國家話劇院等重大文化工程進展順利,全國免費開放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達到1743家。重點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積極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學藝術等事業繁榮發展。上海世博會圓滿成功,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是世博會歷史上參展單位最多的一屆。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成功舉辦。群眾體育工作邁上新臺階,全國已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超過23萬個。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加快,社會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312.3萬張,增長4.3%。
在國際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的情況下,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認真執行中央方針政策、密切配合、紮實工作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共同努力的結果。經過五年的努力,“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22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8個約束性指標全部實現,14個預期性指標除服務業就業比重、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和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3個指標沒有完成外,其餘都已順利實現。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國內發展依然面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糧食穩定增産和農民持續增收基礎不牢固。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加劇,水利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農業科技水平總體不高,比較效益長期偏低,農民外出務工仍面臨制度性障礙。二是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面臨激勵機制不完善、核心技術和高端人才缺乏等制約,一些領域盲目投資、産能過剩問題進一步暴露,淘汰落後産能工作難度加大,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三是物價上漲壓力較大。輸入性通脹壓力上升,市場流動性寬鬆,遊資投機炒作現象增多,資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已成為推動價格上漲的長期性因素。去年物價上漲構成中,70%左右是由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加大了城鄉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壓力。部分大中城市房價漲幅過高,普通居民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的難度依然較大。四是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偏大、增長偏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兩高”行業增長依然偏快,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壓力加大,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挑戰。五是社會矛盾增多。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上學、就醫等方面與人民群眾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食品藥品安全、徵地拆遷、安全生産等方面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同時,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部分國家債務沉重,失業率居高難下,全球流動性繼續增加,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和主要貨幣匯率持續動蕩,這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也增加了做好國內工作的難度。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考慮到需要和可能,並與“十二五”規劃《綱要》相銜接,提出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左右。主要考慮是:一方面,增加就業、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需要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另一方面,8%左右的增長目標比去年實際增長速度要低,主要是為了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點引導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使經濟增長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而且在外部環境變數較多、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生産要素成本提高的情況下,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的8%,還需付出很大的努力。另外,8%左右的增長目標是就全國來講的,是一個預期性、指導性目標,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把需要和可能結合起來,科學確定增長目標,切不可盲目追求和攀比高速度,更不要層層加碼。
——優化經濟結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提高到1.85%;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取得積極進展,服務業加快發展;技術改造、淘汰落後、兼併重組取得新成效;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減少1.5%,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進一步加強;城鎮化率提高到48.3%。提出這個組合目標的主要考慮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主線,必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要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邁出堅實步伐,必須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加大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強化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增長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效益,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4%左右。當前,我國總供給與總需求基本平衡,絕大多數産品供應充足,特別是糧食連續7年豐收、庫存充裕,有利於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但是,去年下半年消費價格的較快上漲,會對今年上半年形成較大的翹尾影響,同時引起價格上漲的因素仍然較多:全球流動性大量增加,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繼續形成較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國內貨幣存量規模較大,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逐漸上升,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也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價格上漲的壓力。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確定為4%左右,既考慮了上述漲價因素和群眾的承受能力,同時也為價格改革預留了一定空間。
——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實際增長8%以上;社會保障制度繼續完善,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1000萬套;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內在統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機結合,把解決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制度安排,健全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務求取得新的成效,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促進貨物出口轉型升級,服務貿易發展加快,積極擴大進口,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0%左右;利用外資保持增長,結構進一步優化;對外投資穩步擴大。儘管今年世界經濟環境依然嚴峻複雜,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市場競爭更趨激烈,但只要有效發揮我國在國際經濟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加快轉變外貿方式和對外投資方式,就能夠繼續保持外需的穩定增長,並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三、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在政策力度上進行微調。適當減少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今年財政赤字擬安排9000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15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赤字7000億元,代地方發債2000億元並納入地方預算,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16%,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加強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統籌考慮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既要著力解決當前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防止經濟出現較大波動,又要切實推進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化解潛在風險,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可持續性和內生動力。2011年重點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強化價格調控監管,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1)保障市場供應。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完善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和主要農産品臨時收儲制度,科學把握儲備吞吐時機,搞好進出口調節。暢通農産品流通渠道,加強“農超對接”,規範和降低城市農貿市場攤位費和超市進場費,支持骨幹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和大型糧食物流節點、蔬菜批發市場、社區菜店、冷鏈物流建設。(2)增強調控針對性。加強流動性管理。建立健全重要農副産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重點商品市場和價格調控預案。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調整時機、節奏和力度。依法建立和完善價格調節基金。(3)強化價格監管。加強農産品期貨市場監管,清理整頓農産品電子交易市場,遏制過度投機。嚴格糧食收購資格審核,規範農産品經營和深加工秩序。認真執行《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和《反價格壟斷規定》,嚴肅查處囤積居奇、哄抬價格、變相漲價、串通漲價等違法行為。(4)完善補貼制度。繼續對優撫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按照隸屬關係,增加對大中專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生食堂補貼。儘快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5)改善價格環境。落實治理和規範收費的各項規定,繼續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降低偏高的收費標準,嚴禁擅自收費、超標準收費和變相收費。(6)加強輿論引導。正確報道價格形勢,闡釋價格政策,嚴厲查處捏造事實、傳播虛假信息等惡性炒作事件。
(二)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1)進一步增加居民消費需求。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6%。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增加政府用於改善和擴大消費的支出,增加對城鎮低收入群眾和農民的補貼。繼續實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落實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消費的優惠政策,擴大節能産品推廣範圍。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消費業態,促進文化、旅遊、健身等消費。推動農村商業連鎖經營和統一配送,優化城鎮商業網點佈局。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2)在優化結構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預期增長18%。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擬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826億元,比上年減少100億元,優先保證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資金需求,有序啟動“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用於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設施,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教育衛生基礎設施,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藏及四省藏區、新疆等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繼續抓緊制訂配套措施,促進社會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堅持分類指導、有保有壓,堅決控制“兩高”和産能過剩領域的盲目重復建設,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3)搞好經濟運行調節。加強煤炭産運需銜接,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搞好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總量平衡和應急調度,保證重點物資運輸。
(三)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鞏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基礎。(1)促進糧食穩定增産,力爭奪取第8個豐收年。全面強化促進糧食和農業生産發展的各項措施,實施全國糧食穩定增産行動,完善産糧大縣獎勵政策,深入開展高産創建活動,增加“一事一議”獎勵補貼資金,充分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奪取全年農業豐收。2011年,力爭糧食産量保持在5億噸以上;棉花、油料、糖料、肉類、水産品産量分別達到680萬噸、3250萬噸、12500萬噸、8000萬噸、5430萬噸,比上年增長13.9%、0.3%、3.8%、0.9%和1.2%。(2)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制訂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蓄滯洪區建設和西南等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實施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全面加強農田水利骨幹和田間工程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和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繼續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2011年,擬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達到77%;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力爭年末農村沼氣戶數達到4325萬戶,比上年增加325萬戶;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加快無電地區電力建設;繼續支持農村公路建設;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今年擬安排150萬戶以上;實施好遊牧民定居工程。(3)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嚴格保護耕地,穩定播種面積,努力增加單産。加快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支持東北地區提高粳稻和玉米生産能力。加強糖料生産基地、旱作農業示範基地、新疆優質棉和黃淮海、長江流域棉花生産基地建設。著力建設長江流域油菜籽、黃淮海榨油花生和東北及內蒙古大豆生産基地。支持大城市建設蔬菜保障基地。支持生豬、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和畜禽、水産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增加農業科研推廣投入。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綜合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強化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強漁政漁港建設。(4)努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從新糧上市起,小麥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繼續擴大農業補貼規模,提高補貼標準。落實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上漲與農資綜合補貼挂鉤的動態調整機制。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優勢特色農業、農産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服務和權益保護。
(四)加快産業結構調整,著力提高核心競爭力。(1)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研究制訂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深入推進知識創新工程、技術創新工程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示範。抓緊制訂實施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設立産業發展專項資金,擴大新興産業創投計劃實施規模,研究制訂産業發展指導目錄和重要新興産業行業標準。組織實施寬帶中國、雲計算、物聯網、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空間基礎設施、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産業化等産業創新發展工程,以及全民健康、信息惠民等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推進國家信息化試點示範。(2)積極改造和提升傳統産業。繼續實施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頒布實施新的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積極推進鋼鐵、石化、有色金屬、造船等重點産業生産力佈局調整。加快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輕工、紡織等行業現代産業集群建設。促進食品工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加強食品安全監測能力建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引導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産業集中度。建立健全促進落後産能退出的政策體系,繼續依法淘汰火電、煉鋼、煉鐵、水泥、造紙、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落後産能,啟動熱電聯産替代燃煤小鍋爐試點。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拓寬融資渠道,營造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3)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建立生産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示範區,創新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方式。重點發展面向農村的服務業,加快發展與現代製造業密切相關的高技術服務業,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拓寬服務業企業融資渠道,儘快實現鼓勵類服務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與工業基本同價。積極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2011年,城鎮社區服務設施預期達到18.5萬個,增長2.2%。加快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全國光纜線路達到1095萬公里,增加100萬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2.23億個,增加3500萬個。(4)加強現代能源産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積極推動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變革,構築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産業體系。加快煤礦企業兼併重組,有序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和大中型現代化煤礦建設。加強大型油氣基地建設,優化煉化工業佈局。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2011年,原煤産量預期增長4.9%,原油基本維持現有水平,天然氣增長10.1%;發電量增長8%,其中,水電、核電分別增長6.1%和13.3%,並網風力發電裝機規模增長45%。加快建設重要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重點支持客運專線鐵路、西部幹線鐵路、國家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長江幹線航道、內河高等級航道和中西部港口、中西部支線機場、西部幹線機場建設,加強道路養護。2011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公路通車總里程預期分別達到9.9萬公里和410萬公里,增長8.8%和3%,其中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的通車里程為1.3萬公里和8.3萬公里,分別增加4700公里和9000公里;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10400公里,增加400公里;通航機場達到181個,增加6個。
(五)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城鎮化水平。(1)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落實新十年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和政策,制訂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頒布西部地區鼓勵類産業目錄,加大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加快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落實好促進西藏和四省藏區以及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各項政策,啟動實施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範工程。完善東北現代産業體系,編制東北地區“十二五”振興規劃,組織實施中俄地區合作規劃綱要和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開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研究制訂新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政策措施,發揮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增強中部地區城市群和長江中游經濟帶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支持東部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繼續率先發展。進一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深入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啟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攻堅工程,做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工作。(2)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全面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細化分類指導的區域政策,加強國家專項規劃、區域規劃與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建立健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加快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3)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編制實施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功能定位、産業佈局、開發邊界。同時要在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充分考慮農民工進城需要,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
(六)堅持不懈地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生態文明建設。(1)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做好“十二五”節能減排地區目標分解,完善節能減排統計和考核辦法。組織對省級政府“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的評價考核,落實獎懲措施。(2)加快重點工程建設。實施重點節能改造工程、節能産品惠民工程。加強節能減排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實施好重大節能環保技術産業化示範和推廣應用。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啟動燃煤電廠脫硝,提高污染治理設施投運率。2011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和74%,分別比上年提高3.1個和1.5個百分點。(3)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制訂並實施高耗能行業能耗限額標準和終端用能産品能效標準。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開展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量交易試點。突出抓好重點耗能企業節能管理,組織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和綠色建築行動。嚴格執行新建建築節能標準,加快北方採暖地區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和供熱計量改革,擴大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規模。加大合同能源管理、節能發電調度、電力需求側管理、能效標識、節能産品認證和政府採購等節能機制的實施力度。加強節能管理能力建設和執法監督檢查。(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和落實鼓勵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加快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進海水淡化。抓好“城市礦産”示範基地建設,推動再製造産業化及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産。2011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1個百分點。(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大重點流域特別是大江、大河、大湖水污染防治,以及重點地區重金屬污染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開展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建設,控制農村面源污染。加強海洋污染治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加快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啟動黃土高原地區、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實施好退牧還草工程,支持重要水源補給區生態保護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補償試點,出臺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大重點區域地質災害治理力度。(6)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2011年,新增造林面積600萬公頃,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強固碳能力。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和核算體系。擴大低碳試點。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管理機制。(1)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小型微型企業、現代服務業和家庭服務業,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著力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健全統一規範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強化職業培訓。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2)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研究制訂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堅決防止拖欠職工工資特別是農民工工資。分步實施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適當提高工薪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完善對高收入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雙重調控政策。整頓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3)切實做好社會保障工作。落實養老、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健全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低保標準正常調整機制。積極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範圍。2011年,城鎮參加養老、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人數分別增加827萬人、794萬人、124萬人和827萬人。加快發展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事業,加強兒童福利院、殘疾人康復及養老服務設施建設。2011年,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20張,增長9.9%;殘疾人服務設施數達到3230個,增長8.6%。(4)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大規模開展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城市、工礦、林區、墾區等棚戶區改造,建立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和社會資金償還保障機制,優先安排供地和建設計劃,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繼續增加商品住房有效供給,提高中小套型、中低價位住房比重,規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房地産調控政策,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抓緊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和政策體系,形成有效調節住房供應和需求的長效機制。(5)加強教育重點領域建設。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農村中小學薄弱學校改造,繼續推進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重視特殊教育,完善高中和職業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建設和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推進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週轉宿舍建設。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解決好經濟困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2011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預期達到84%,普通高校計劃招收本專科生675萬人,研究生56萬人。(6)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加強以基層為重點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全科醫生培養基地項目,開展衛生監督體系、農村急救體系、精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加強婦幼保健工作,繼續推進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免費檢查和救治保障試點。加大對農村特別是中西部邊遠地區醫療基礎設施投入。2011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15元提高到25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年人均由120元提高到200元。每千人口病床數力爭達到3.42張,提高5.6%。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7)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重點文化設施建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産品創新。規範發展文化産業基地,強化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保護,進一步推進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免費開放。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實施紅色旅遊二期規劃。全面發展公共體育事業。2011年,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預期分別達到96.71%、97.43%;國內旅遊者人數23.1億人次,增長7.4%。(8)創新社會管理。整合社區管理資源,進一步暢通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9)繼續搞好災後恢復重建。全面完成汶川災後恢復重建任務,紮實推進玉樹、舟曲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八)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1)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繼續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深化電力、石油、鹽業等行業改革。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2)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適時推進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改革和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係。擇機實施居民階梯電價,完善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水價改革。進一步推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3)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五項重點改革,基本完成三年重點工作任務。2011年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0%以上。在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建立規範基本藥物採購機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建立長效穩定的補償機制。抓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落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4)深化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預算公開。擴大資源稅改革實施範圍。開展生産性服務業改徵增值稅改革試點。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發展債券、期貨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培育農村新型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抓緊制訂政府投資條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5)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研究制訂農村徵地條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開展國有林場林區改革試點。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九)堅持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空間。(1)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穩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成套設備、文化、軟體等潛力較大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繼續控制“兩高一資”産品出口。完善進口促進政策,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能源原材料和節能環保産品進口。加強和改善多雙邊經貿關係,妥善應對貿易摩擦。(2)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修訂出臺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産業目錄,鼓勵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支持外資以多種方式參與國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併重組。積極穩妥擴大服務領域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全口徑外債管理。(3)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支持企業“走出去”的財稅、金融、保險政策。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健全境外風險防控機制。繼續推動境外能源、礦産資源和農業合作。做好對外經濟援助工作。
加強內地和香港、澳門交流合作,繼續實施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增強金融在全球的影響力。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促進雙向投資,加強新興産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試作用。
各位代表,做好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監督,虛心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奮發有為,銳意進取,紮實工作,為順利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而努力奮鬥!
(注:M2為M右下角加2)